媒体

【交汇点】南农大:用师德挺起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脊梁

2018-06-22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党委宣传部

交汇点讯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农业大学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安排与部署,积极贯彻落实“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分别组织安排了学校党委书记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授课,并通过“实体课堂”“空中课堂”“网络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校师生同上一节课”的生动局面。

6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以“师德”为题开坛设讲,校党委书记陈利根作为“师德大讲堂”第一讲的主讲人,为全校新进教职工、新增研究生导师和全体中层干部带来了《用师德挺起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脊梁》的精彩报告。

家国情怀是每一名教师的初心本原

从抗战时期跨越半个中国、行程约四千多里的“动物西迁”,到“一定要让每个同胞吃饱肚子”的“小麦之父”的铮铮誓言,再到带着三支青霉素菌种,突破层层封锁、飞越生死航线……陈裕光、邹秉文、金善宝、樊庆笙等一代代科学家,始终怀揣“报国兴农”的理想,投身农业发展,挥洒青春力量,为中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卓越的贡献,为中国人实现“碗装自己粮”的梦想不断奋斗。

作为教师,就是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就是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做到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那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就是要涵养心忧天下的情怀,树立经时济世的志向,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以爱国精神教育青年学生。

做品格、品行、品位优良的“大先生”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思想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担负思想育人的职责。高校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既做学生专业的教授者,又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更应该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广大教师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每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教师,都能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指引,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格品质,做品格、品行、品位优良的“大先生”。

做创新精神的承载者、实践者、奋斗者与引领者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有一流的科研产出,一流的科研团队,也有一流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潜心向学,才能耐得寂寞,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学术成果。

“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集中精力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要踏实勤奋,严谨治学。认认真真地做学问,扎扎实实地搞研究,对学术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切实找准当前科技发展的历史方位、存在问题,准确把握国家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战略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切实谋取一条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快速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应主动做创新的承载者、实践者、奋斗者与引领者。

要有广阔的全球视野,树国际自信、承国际担当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就是要放在世界的视角去审视、评价我们发展水平。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南农大提出要以培养解决全球和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领军人才为重任,这就是学校的国际定位;倡议并设立世界农业奖,这是学校靓丽的国际名片;建立全球第一个农业孔子学院,体现了我们的国际自信;一系列发表在Nature、Science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代表着我们的国际影响;园艺院陈劲枫教授、农学院邢邯、李刚华等教授在非洲土地上开展合作项目研究,这就是我们国际担当。今后,南京农业大学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声音、树立更好的国际印象。

在高速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教师应有一池水

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接受信息、接受知识渠道较多,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拥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过去我们讲,学生想要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现在来看,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信息化共享程度较高的社会中,教师应有一池水。

要想成为博学的人,除了精通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以及前沿动态及发展方向外,还要具备起码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懂教育教学规律,尽量拓宽知识面,具备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大学中,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的名师本身就是一张名片,是一种可以感染学生的无形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科学研究一定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作为农业大学的教师,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要既能“顶天”又能“立地”,“顶天”,就是作基础研究时,要处在国际国内前沿。“立地”,就是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当前,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广大教师要“把课题选在三农大地,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问题深入三农一线,在服务中做科研,在田野里找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转化。

据悉,南京农业大学“师德大讲堂”活动由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主办,拟邀请全国师德楷模、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等,面向全校师生,尤其是新入职教职工、新增列研究生导师,全年度不定期开展师德培训。

学校自去年10月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以来,利用多种方式创新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网络新媒体打造线上教育平台,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网站,发布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动态;开通教师工作部微信公众号,开设“初心诵”“史说师德”等多个线上学习栏目,通过教师和学生诵读党内经典文献、师德教育故事的方式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和师德文化。与此同时,还组织拍摄展现教师团队精神风貌和教师个人风采的公益广告和微视频,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

交汇点记者 王拓 通讯员 许天颖


编辑:

阅读次数:1016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