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新华日报】“应用之花”: 成就国之重器,绽放寻常人家

2019-01-09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党委宣传部

新知

既关注关键技术攻关,也关切前沿技术应用,既瞄准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也关联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闪烁着耀眼的“江苏智慧”,从最高奖的“国家之盾”,到科学进步一等奖“地质工程监测”,再到高超声速飞行器、农药创制、菊花品种研发……无不倾注着江苏科技工作者的心血,闪耀着江苏科技的璀璨星辰。

攻克关键技术, 成就更多“大国重器”

放眼此次领奖台上的“江苏力量”,不难发现“门类”丰富,前沿科技的探索大放异彩,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在笃定前行。

大国重器中的关键技术,有南航团队的贡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徐惊雷教授团队孜孜不倦18年攻克“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摘下一颗国际航空航天皇冠上的珍贵“宝石”。徐惊雷教授团队提出多种复杂三维非对称喷管型面的设计方法,突破了宽范围高超声速飞行器所必需的组合循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惊雷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得排气系统的性能不断完善和提高。“比如,他们提出的一种三维非对称喷管的设计方法,所得性能与通常通过优化理论得到的结果相当,但是所耗时间由30多个小时减少为几分钟,从工程应用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业界评价,该成果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国防应用价值,是一项助力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立足基础科学,从植物基因中寻找到现代农业的“金钥匙”,他们在菊花基因库中发现核心种质资源,率先创建了菊花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发现,5-10℃的低温环境能将种质一次继代保存时间拉长至12个月,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圃地保存种质易混杂、丢失和感病等难题。”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负责人陈发棣介绍,在150余亩的南农大湖熟花卉基地,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其中400多个新品种都是由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是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菊花品种的升级,不仅牵起产业链,还搭起扶贫桥,结出富民果,2018年金秋,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贵州省麻江县的宣威镇卡乌药谷江村,800多亩的菊花园绚烂迎宾,仅中秋国庆10天就吸引了近18万名游客踏“芳”而来,山沟子里的贫困村一下子“火”成了大景点,不仅带动了景村联动、农户们家家户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拉动了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

提升“舌尖上”的品质,

科研人耕行不辍

在我们感受到的无数个“岁月静好”中,总有科研人的“默默耕耘”。今年的领奖台上,有两个“江苏应用”,有力守护着老百姓的“安全阀”,着力提升“舌尖上”的品质。

“我是研究农药和植物病害防控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明国教授毫不避讳他的研究方向。“听到‘农药’两个字,老百姓常常胆战心惊,谈‘药’色变,不过我有信心,我们研制的农药很安全。”周明国说。今年,是周明国第三次捧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次,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了极其重要的杀菌剂新靶标肌球蛋白,提高了农药创制和镰刀菌病害及毒素控制的科技水平,可谓全面打响了一场坚实的粮食保卫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麦赤霉病害席卷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导致小麦产量重大损失。“我的家人当时吃了自己种的小麦都会莫名其妙地呕吐。”时隔40年,周明国依然对当时小麦赤霉病对产量和人的健康危害记忆犹新。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不仅可造成小麦20%-50%以上的严重减产,流行时甚至绝产,还会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经过多年来的反复科研攻关,我们掌握了新式‘武器’氰烯菌酯的各种技术参数,可以精准对付带有抗药性的各类顽固‘敌人’。”周明国说,仅在近3年,团队在病害发生最为严重的10个省市推广肌球蛋白抑制剂系列产品,防控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达9000多万亩,减少用药4650吨,减损粮食340万吨,降低麦粒真菌毒素含量85%,保证了粮食品质,减少经济损失220多亿元。

“今后动物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畜禽产品品质和抗病性,而不再是产量”。扬州大学王金玉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金玉向记者介绍,想要培育出优质肉鸡新品种,必须要解决肉鸡育种中多性状间遗传负相关选择效应相互抵触、活体选择肉品质难等突出难题,项目团队联合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畜牧总站,历经20多年的系统研究和艰辛攻关,终于成功培育出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审定,具有肉质优、开产早、产蛋多、抗逆强等特点的,适合产业化的优质肉鸡——京海黄鸡新品种(非配套系)。据了解,自2014年起,京海黄鸡连续3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导品种,目前已在全国11 个省市推广种苗2.69 亿只。科研力量的灌溉下,“一饭一蔬”,都足以拉动起产业升级链条,成了不折不扣的“金”饭碗。

做人民健康“守护者”,

医药领域喜讯频传

医药研发一直是江苏的“金字招牌”,也是江苏科研人始终怀以责任、投以热切的重要方面,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依旧不乏江苏医药的身影。

“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应该做的!”1月8日,满头银丝的八旬老教授楼凤昌在北京接过奖励证书。当天,中国药科大学楼凤昌教授与江苏康缘药业合作开发的“银杏二萜内酯强效应组合物的发明及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公斤的绿色银杏叶大概可以提取1克这样的组合物,我的提取方法可以达到98%的纯度。”楼教授拿出一小袋白色粉末展示给记者看。经CFDA批准,银杏二萜内脂注射液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同时具有抗血小板和神经保护效应的创新药物,且未发现增加出血风险。

在广州第68届药交会上被评为“2012年中国十大重磅处方药”首位,201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3-2017年,银杏二萜内脂葡胺注射液列入江苏、四川、山西三省医保目录,列入河北新农合目录,2017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创新药谈判品种),已在全国199个城市,1000余家二、三级医院临床应用,为脑卒中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销售突破3亿元,累计实现销售4.37亿元。

用于中药注射剂生产的药材资源利用率大多不足10%,90%的物质被废弃。如何提高中药材资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产生更多效益?我国中药资源学领军人物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段金廒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对此进行了多年探究,其成果“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段金廒教授介绍,针对我国中药资源产业领域存在的药材生产与深加工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项目团队围绕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各环节产生的不同类型废弃物及副产物,开展循环利用与转化应用及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与创新。

“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团队专家告诉记者,本项目研究成果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辐射我国药材主产区域10余省20余家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企业。团队为推动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首次设立中药资源综合利用课题提供咨询建议,为中国工程院起草了“中药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专题报告,为10余个省地市政府起草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服务。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 拓

葛灵丹 蒋廷玉 王梦然

原文链接:  http://xh.xhby.net/mp3/pc/c/201901/09/c582063.html

 

编辑:

阅读次数:1014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