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南京日报】南京高校斩获多个二等奖 这些创新将让生活更美好

2019-01-10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党委宣传部

打造电磁领域“变色龙”

“隐形衣”有了开关

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电磁领域的‘变色龙’”。在昨天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由亚波长单元周期或非周期的排列而组成,可通过设计结构单元及其排布来定制材料属性,自由地控制电磁波,是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曾4次入选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位列美国国防部“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之首。 

该研究成果突破传统模拟超材料的表征方法,创造性地提出用0和1表征的数字超材料,建了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材料新体系。“相当于在材料中加入了‘密码’,可以通过后台的操作,来改变材料的电磁特性,从而使材料的功能发生改变。”团队成员、东南大学马慧锋教授举例,以崔铁军教授以前研制出的“隐形衣”为例,他们又在“隐形衣”上装了个开关,在特定的场合下,“隐形衣”发挥作用,让实物消失,而在一定的场合下,“隐形衣”又可消失,实物现身,类似电磁领域的“变色龙”。该成果实现了超材料研究从跟跑、并跑到走在世界前列的跨越。 

据悉,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东南大学共有7个项目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专用项目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通用项目获奖数列全国第6,获奖总数位居江苏第一。 

【南邮】

金属有机半导体研究

让大彩电能“卷起来”

金属有机半导体研究

让大彩电能“卷起来”

【南邮】

金属有机半导体是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前沿学科方向,由黄维院士率领的该研究团队长期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提出半导体结构设计新原理,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该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以OLED显示屏为例,研究之初,金属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很低,无法使其走出实验室。项目组提出的‘位阻功能化和高分子化’等新策略,可以使OLED显示屏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制备成本不断降低。能卷起来的大彩电的问世,就是基于该成果。”黄维举例。 

团队致力于推动金属有机半导体的多功能化,并实现了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项目第二完成人、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介绍,现在大家使用的U盘是无机半导体材料做的,存储量和安全性都有待提高。项目组在十多年的研究中,提出智能响应型有机信息存储的设计原理,开辟了有机信息存储领域的研究新方向。

【南航】

为控制系统装上大脑与慧眼

飞机高铁运行更安全

高效的故障诊断与可靠容错控制,是保证飞行器在故障情况下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关键问题,也是国际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姜斌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可靠容错控制理论体系,相当于为控制系统装上安全运行的大脑与慧眼,对推动我国航空航天可靠控制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国防应用价值。在昨天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在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如在国产大飞机C919开始研制之初,他们与中国商飞公司就签订合作协议,研制一个用于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未来有望为大飞机“保驾护航”;在南航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上,团队也进行了系统实验,实现故障的诊断和可靠控制,较大地延长了卫星的在轨运行寿命;在高铁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着眼于提高高铁运行的安全性,解决高铁追尾的安全隐患,减少高铁故障的误报率等。 

【南农】

发现菊花最耐寒种质

“精准种梨”发挥到极致

南京农业大学此次共有3项成果获奖,其中,“菊花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菊花课题组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陈发棣带领团队历经20多年的积淀,先后收集保存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5109份,保存数量居世界首位,从中鉴定出菊花近缘种属抗蚜、耐寒等优异抗性种质78份,并首次发现了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团队还突破了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状的综合改良,率先育成绿色、乒乓型和风车型等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种49个。今年10月,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高原,从该团队引进的园林小菊种植成功,创下高寒高海拔地区室外引种园林小菊的新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团队还积极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创建的“菊花园”模式在20多个省市推广复制,在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梨“好吃好看又好种”,国家梨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团队为梨家族描绘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族谱”,创建全世界涵盖最丰富地理生态型的梨种质资源库,并精确定位了决定每个品种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果实风味、果实外形“变大变小变漂亮”的基因,掌握了控制这些性状的“通关密码”。在梨树的育苗期内,人们可以像在自助餐厅一样选择需要的性状,把“精准种梨”发挥到极致,有力地促进了梨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梨农的增产增收。

本报通讯员 东萱儿 王伟 尤萱 南农萱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实习生 吴浩帆

原文链接: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9-01/09/content_524843.htm?div=-1

  

编辑:

阅读次数:1397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