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科学报】发挥高校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2019-08-20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党委宣传部

■本报见习记者 刘如楠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自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与人才的助力。

最近,由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农创园)共同发起的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成立,这是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新农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助推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在成立大会上表示,要把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高端智库、人才培养的智慧摇篮和技术示范推广的典型样板。

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坚持精准对接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利用科技与人才优势创新助农模式、贡献智力资源、助力乡村建设,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精准号脉,助力脱贫攻坚

2012年以来,南农先后承担起帮扶贵州省麻江县、江西省井冈山市等工作任务,专门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30个党政部门与学院参与扶贫工作,直接投入和吸引资金超过5000万元,选派干部、专家、学生,发动校友企业家超过200人次,对接帮扶10余个县市,落实项目超过30项。

在贵州,南农菊花团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纷纷“嫁接”到麻江,不断加强菊花品种改良,通过种植一片菊花去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了一批农户,富裕了一方百姓。

最终,贵州省麻江县顺利通过退出贫困县的贵州省级审查。井冈山市也成为首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攻坚战中,南农人坚持机制保障、产业升级、品牌叠加、双线共推的“四位一体”模式,用科技金牌、创地方招牌、造产业品牌“三牌铸力”,连续两届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双线共推”创新多元服务方式

针对农民的需求与特点,南农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用“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策略,建立起“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两地一站一体”链条式农技推广模式。

在线上,学校开发了“南农易农”手机APP,将丰富的农技推广数据、教育培训资源、科技成果等信息通过手机APP平台推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线下,建立产业联盟28个,搭建了农户与政策、农户与科技、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桥梁,解决了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学校秉承“推广育人”的理念,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服务助理团、孵化南京喃小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荣获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江苏农技协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打造乡村振兴“高端智库”

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南京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高校之一。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后,坚持“立足江苏、侧重华东、辐射全国”的原则,遵循“学科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的三优势导向,选择典型县市、镇村,通过资源集聚,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建立了包括常熟乡村振兴研究院、南京六合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一批以农业应用技术研发、产业科研试验和区域示范为特色的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示范点等推广示范基地50余个,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校企工程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创新平台等转移转化基地40余个,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振兴行动。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提交《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30余册、《江苏农村发展决策要参》33期,咨询报告100余篇,这些报告被内刊采用,32项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

学校还与全国各地30多个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温氏集团、隆平高科等20余家大型涉农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在功能性水稻育种、全元生物有机肥推广、动物疫苗开发和生物质炭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累计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超过500亿元。截至目前,共签订服务合同2400余项,合同金额9.62亿元,到位经费7.36亿元。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后,面向农业系统领导干部、市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农业技术骨干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开设40余个培训项目,举办培训班共500余班次,为全国31个省市培训学员4.7万人次。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850.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

阅读次数:867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