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科学报】张绍铃:心底有个“种梨梦”

2019-09-10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党委宣传部

张绍铃(右一)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田间试验。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王方 通讯员 谢智华 许天颖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种出最大最甜的梨!”从少年时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心中就有个朴实的梦想。然而种梨是个技术活,从建园、品种选择到整形修剪、施肥、授粉等都大有学问,因此,怀揣着“种出最好的梨”的梦想,他开始了更加专业的梨研究。

2019年初,以张绍铃为第一完成人的“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第二次登上国家奖的领奖台。早在2011年,他带领团队率先破解了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他又领衔完成世界首个梨的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

谈到这些成就,张绍铃说:“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的梨更加好吃、好看、好种。”

揭秘梨的“前世今生”

张绍铃梨研究的第一个着手点就是开展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打破梨“近亲不通婚”魔咒。

梨属于典型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果树,必须配置授粉树或辅助授粉才能保障产量,大大增加了梨园管理难度及成本。上世纪90年代,张绍铃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梨自花结实与不结实性机理,并首创了规模化鉴定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和S基因型的技术体系。

在此基础上,张绍铃发明了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方法,发掘“明月”“新雪”等自花结实种质12份;确定了S4sm基因突变的育种价值,创制了该突变位点的纯合体骨干亲本,发明创制梨自花结实新种质的技术,创制优异种质36份,育成自花结实性新品种“宁翠”和“宁酥蜜”,在江苏、河南等省推广应用,改变了梨园必须配置授粉树的传统栽培模式,简化了生产管理。

“梨杂合度非常高,让梨家族的基因和遗传关系研究困难重重。”早在日本攻读博士期间,张绍铃就敏锐地将视线聚焦在基因组研究上,决心打破梨研究的谜团,并开始着手搜集梨的种质资源信息。

1999年回国后,作为人才引进到南京农业大学的张绍铃,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区,搜集各种梨种质资源,“回国初期既没有团队也没钱雇人,那几年地里的活都是我自己干,就跟普通果农一样。后来慢慢有了学生和其他团队成员,我就带着他们一起干”。

有了1000多份种质资源的基础,2008年,他率先在国内提出在梨上使用分子标记技术,着手梨基因组测序。

2012年,张绍铃牵头组织的由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梨基因组研究组,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不仅明晰了梨家族的“亲属关系”,还将梨的起源、驯化和变迁历史追溯至几百万年前,为梨家族描绘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族谱”。

为梨育种装上“提速器”

“我们不仅为来自全世界26个国家的113份代表性梨种质资源建立了‘户口本’,还精确定位了决定梨花期、果实大小、性状、色泽、糖酸等重要性状的基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俊介绍。

团队绘制的梨遗传图谱里已注释了梨的4.2万个基因,这些基因提供了梨的重要遗传信息。有了它,梨高效育种工作就有了“底儿”。

果树的育种周期特别长,以往选育一个果树品种需要十几年才能成功。如今,研究人员可以用分子标记定位重要性状,果个大的、味道甜的、成熟期早的,甚至果皮的颜色,都可以在苗期实现精准筛选,而不需要等待杂交苗开花结果,大大节省了育种时间和用地,有效地提高了育种效率。

“有了基因图谱,光育种时间就节省了1/3。”张绍铃说。

有了这样一个“提速器”,即“骨干亲本+种间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近年来团队的育种工作取得了快速突破,梨子大家族陆续添丁——青翠欲滴的“夏露”,淡雅清俏、汁多脆爽的“夏清”,脆嫩清甜的“宁早蜜”“宁酥蜜”,红润可爱的“宁霞”,各具特色。

张绍铃介绍,“夏露”是我国目前梨品种中肉质最为细嫩的,未来团队还将继续在梨的品质和供应期上下功夫,“我们争取做到,老百姓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要多好吃就多好吃”。

让梨好吃好看又好种

“一个好的品种,不仅要好吃、好看,还得好种。”张绍铃深知,“良种”必须要配合“良法”,才能充分体现其优良特性。为了实现梨的轻简化栽培,团队重点针对树形与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的重要产业问题开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传统的大冠树形通常树体高大、通风透光效果不好,管理起来非常费力费工。”张绍铃表示。针对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倒“个”形和“3+1”形两种轻简化高光效树形。

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书田介绍,“新树形不仅降低了树冠高度,改善了树体的通风透光性,提高果实品质,还便于对梨园进行机械化操作,减少种植用工。”

梨树授粉是一个“精细活”。同一品种的梨树不能互相授粉结果,加之梨花期只有短短3~5天,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减产。为此,团队围绕梨生殖生理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和田间试验,最终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梨树液体授粉技术,不仅极大提高了授粉效率,还解决了常规果树液体授粉中花粉活力下降快、分散不均匀等诸多实际问题。

不仅如此,团队还周到地为果农考虑到生产的每一个步骤,研发了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制定了梨无病毒苗木繁育、高接换种等地方标准18项,主编出版了《梨产业实用技术》《图解梨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要领》等指导书籍,将最新的实用生产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生产一线。

张绍铃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带领体系的47位专家、200多名团队成员,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成立十年来,我国梨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单产提高44%,优质果率提高15%,为梨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张绍铃丝毫没有松懈,“虽然我国梨研究的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从梨生产大国到世界梨产业强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梨科研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9/349471.shtm


编辑:

阅读次数:544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