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人民日报】周曙东:气候变化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2020-03-27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

粮食生产与气候条件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今后20年至50年间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进而严重影响全球的粮食安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周曙东经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但降水不均衡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更大,需加强关注。同时,周曙东还建议,国家应将部分农业补贴转换为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加强对抗旱、抗逆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的项目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调整作物结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前或推迟播种来使作物的关键生育期避开高温干旱。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像中国有些区域连续几年大旱,有些地区则连续几年遭遇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您近几年的研究课题偏重于农产品安全、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转型,在您看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周曙东:我们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平均温度上升。在不同的地区平均温度上升对农业的影响不一样,比如在东北地区,平均温度上升对东北的农业生产有正面影响,可以延长农作物的无霜期,增加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而在南方大部分省份,平均温度上升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作物提早成熟、生育期缩短,有效分蘖减少,引起作物的穗重和总干重下降,这样就会导致作物单产的下降。对新疆的影响又不一样,温度升高以后会导致雪山提前融化,雪山融水在牧草生长的旺季已经流完了,这与牧草生长期的灌溉水需求产生时间上的错位,导致后期牧草生长旺季会出现干旱。

二,降水不均衡。降水不均衡表示全球降水量会重新分配,一些地区降水会增多,一些地区降水减少,从而会造成干旱或洪涝灾害。过去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存在干旱现象,但是现在很多南方省份也出现了季节性干旱,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出现干旱,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强度也有增大趋势。强降雨、洪涝灾害、暴雪严寒、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也经常出现,说明生态系统已出现问题,会引发区域性的农业气象灾害。

很多人把气候变化简单理解为气候变暖,而对后两个方面关注不够,事实上,降水不均衡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更大,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今年年初,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了大面积蝗灾,是否也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除了蝗灾外,其他虫害是否也明显随气候而变?

周曙东:气候变暖会导致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冬季的寒冷能有效杀死害虫。气候变暖使害虫虫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延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季节,延长其每年的危害时间,增加害虫的繁殖代数,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暖冬会导致次年虫害大面积爆发,农产品减产。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一些迁飞性害虫如水稻褐飞虱、草地贪夜蛾可能会大暴发。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国外企业在研究中国传统的套种种植方式,比如猕猴桃和鲜花套种会更有利于猕猴桃的授粉,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种植方式是否值得重新挖掘?

周曙东:中国传统的套种种植方式需要被重新挖掘与拓展。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不同作物进行间套种或轮作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如玉米、大豆间套作,玉米、花生间套作,小麦、玉米间套种,间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例如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玉米,如果出现季节性干旱,有可能导致玉米大幅度的减产,甚至绝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正在推广玉米、花生带状间套作种植方式。即使在大旱之年玉米损失了,花生还会有一定的产量,花生的耐旱能力比玉米要强得多。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技术创新和智慧农业是否会抑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周曙东:技术创新会抑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研究显示,异地引种、抗旱、抗逆杂交新品种的培育、地膜覆盖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会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举例来说,起垄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地温、保水保墒保肥,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分生产率。将滴灌和地膜覆盖两项技术结合起来,用相当于原来60%的灌溉水就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从而达到抗旱的目的。

智慧农业也可以有效抑制气候变化。温室大棚技术可以有效减缓干旱、暴雨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各种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在植物生长的不同生育期及时提供必要的营养、温度、湿度和光照。尤其是玻璃温室,基本上就是建立了一个小气候环境,它完全不受外界严寒、干旱等不利环境的影响。在冬天能够生产反季节蔬菜。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可以进行精确控制,极大地提高施药的效率,降低施药人工成本。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面对新的挑战,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曙东: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广等作用,将一些黄箱支持政策转化为绿箱政策来扶持农业。目前,国内支持水平比较高,可以将部分农业补贴转换为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加强对抗旱、抗逆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的项目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调整作物结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前或推迟播种来使作物的关键生育期(如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授粉期)避开高温干旱。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加强针对季节性干旱与洪涝灾害的农田排灌系统建设。例如华北地区是干旱易发地区,但恰恰没有大范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019年,河南、河北遭遇大旱,河北地方政府反而采取封井的措施,所以玉米出现大幅度减产。如果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农民采纳地膜覆盖加上滴灌技术,对于采用节水灌溉的地区可以不用采取封井措施,这样就可以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来抗旱,极大地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能力。

农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综合考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中的农产品进口清单,大幅度调整种植结构,在干旱易发的地区扩大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321452/521314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编辑:

阅读次数:2107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