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教育报】(署名文章)期待博物馆“打卡热”蔚然成风

2020-10-22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姜姝

青少年通过触摸历史、亲历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诗,了解新中国的建国大业,传承中华文化红色基因,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近日,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这一举措赢得了教育系统和社会大众普遍“点赞”。

作为“文化地标”,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宛如连接古今的桥梁,可知先人之内心,解读民族之基因。知前方能裕后,如何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呢?有必要探索建设“文化+思政”教育教学“打开方式”,开发好博物馆资源,使其成为知识创新的起点,让观者萌发更多的新知与创意。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它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忆峥嵘岁月,文化资源是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脉络。文化资源在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少年强,通古今”,需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践育人之中。

作为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的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址、书写在革命纪念馆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挖掘其专业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激发起青少年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挖掘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修课。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浸润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少年通过触摸历史、亲历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诗,了解新中国的建国大业,传承中华文化红色基因,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以南京为例,“雨花英烈精神”是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最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的红色资源。在碧血丹心的烈士群像前、在落花如雨的丁香树下、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洗礼中,都留下了学生吟诵恽代英的《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青春身姿。

新时代我们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文化场域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在建设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育人功效。一者,丰富实践形式,强化过程指导。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学习的特质,组织开展“专业+文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包括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寻访历史、品读经典、社会考察等等,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锤炼品格。二者,拓展校地资源,力促馆校合作。馆校深度合作,通过历史故事表演、模拟历史场景,将厚重历史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强化理解与认同,既充分发挥了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又能引导青少年在博物馆的实境中感受文化传统。三者,引入现代理念,丰富“第二课堂”。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升级,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的运用,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举办生动立体的观展体验方式,培养他们由对知识渴求向知识更新的跃迁。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10/22/content_585759.htm?div=-1

编辑:

阅读次数:716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