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中国教育报】姜姝:用好红色影视资源活教材

2021-10-12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姜姝

今年国庆档,《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功勋》等多部红色影视作品“燃动青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视神话”。红色影视经典不仅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引发了青年学生“边追剧边爱国”的热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笔者认为,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红色影视资源。

红色影视“进教材”,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把红色影视作品“请进来”,作为素材和资源进入思政课堂、服务于教学,能够克服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痼疾”,从“可听”到“可视”,将影像美学和思政教育对接起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活力。电影《长津湖》从“献礼大剧”华丽转身为收视口碑双丰收的“流行大剧”,正是注重了阐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富于视听震撼效应的影像艺术背后,其核心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色影视“进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健全的审美情感,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党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红色影视“进课堂”,也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于红色经典的要求愈来愈高,只有内容丰厚、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烈的影视作品,才是符合课程思政教育需求的“金课”资源。既要有主旋律故事,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爱国主义气象,又要有强烈的审美性、艺术性和教育性,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丰满可信的人物形象、质朴纯真的语言艺术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要根据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形成一条完整的“故事链”,让博大精深的理论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物“史话”。要做好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功课”,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突破固有藩篱、纠偏错误认识,让学生观有所思、思有所得。要将红色影视“进课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推进,充分利用好红色影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覆盖,实现红色思政教育成果的实效最大化。

红色影视“进头脑”,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验。从“进教材”到“进课堂”,能够打破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灌输模式,给课程思政注入活力,带来生机。但要真正让爱国主义情怀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入行”,还需要在情感教育上下功夫。比如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进课堂,就可以把这四个“集锦式”故事片段搬上情景舞台,扮演故事人物、开展情感教学,以家庭关系观察父辈人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穿越”历史时空,引导学生一边吟诵经典台词,一边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激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设相互理解的“桥梁”。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0/12/content_600209.htm?div=-1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1279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