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党建为支部“铸魂”让党员“生根”

记“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单位植保学院植病系研究生一支部

作者:陈洁 王亦凡 杨子晗 林川来源:党代会发布时间:2019-06-28

既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又有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一边是几乎人手一篇国际高水平文章,一边是显微镜下也有浪漫的支部活动和家国情怀……2018年底,我校植保学院植病系研究生一支部获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单位,为这个兼具一流业务水平和“硬核”支部建设的研究生党支部,贴上闪亮的标签。
      植病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在籍党员51人(包含支部书记老师1名),研究生党员全部来自卵菌与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与疫霉互作实验室以及作物疫病基因组学实验室三个实验室。是什么给这个支部带来了党建、科研双丰收?“样板支部”有哪些值得挖掘的工作经验和“秘籍”?记者带着好奇走访了植病系研究生一支部。

依托党建练“内功”: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双提升

       “不光有‘秘籍’,还有‘宝典’!”为了解答记者的疑问,现任支部书记王燕老师“献宝”地拿出红、蓝封皮两本书。
       实验验证对于科研工作的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实验步骤和数据在内的实验经验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支部研究生导师郑小波教授,多年来坚持将实验经验积累记录在实验室的“实验手册”上,这本蓝色封面的实验手册,能细到每个步骤的进展和数据的不同会产生什么样的试验结果,对整天“浸泡”在实验室的科研人来说简直就是“蓝宝书”。在郑老师的影响下,一支部的党员师生自觉地定期将自己的实验经验续写在“小蓝书”上,效仿着这位老前辈和老党员的无私与奉献。经过几届师生的努力,这本“小蓝书”不仅为实验室实验效率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吸引了校外的同行前来“取经”“寻宝”……
      王燕告诉记者,照着“小蓝书”的思路,一支部还创建了党建工作的“小红书”。学院教师党员经常跟支部成员分享经验体会:从事农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要能吃苦耐劳,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还要能经常面对挫折和失败。王燕说:“如果说把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看成‘练功’的话,那么,学院党委一直以来就把学院的党建当成是党的科研人的‘内功’”。
      为了扎扎实实练好党建的“内功”,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就坚持政治素质第一,兼顾科研等综合表现,支部每个党员都具备较强的组织性和党性,支部这本“小红书”,记录了从“三会一课”到“两学一做”,从上级党委的重要精神到支部民主生活的具体内容,从组织生活到党日活动,从党员培训到制度建设,到支部党建工作建设的点点滴滴。
      支部副书记、博士生司杰瑞告诉记者,“小红书”就是支部建设的“功夫秘籍”,它把支部建设的工作具象起来、串联起来,大家可以经常对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党员干部的实践,对照自己对党的要求贯彻是否到位、举措推进是否及时、计划目标是否实现。此外,支部通过组织生活等形式,打通几个实验室之间的联系通道,以党内生活为依托,促进师生党员共同学习党的理论,共同修炼党性修养,共同促进业务工作,用党建的“内功”推动支部党员的业务提升,是支部近年来快速成长的秘籍。

科研也能“反哺”党建:党建活动和业务活动双融合

       一支部前任书记张海峰教授,是一位科研上有想法,党建上有心思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在一支部,他从研究生成长为教师和教授,亲历了一支部对青年科研人在道德修养、党性修养和业务培养中的点滴。他深切地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展示度、识别度高,对好奇求知的年轻人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我们几个支部委员常常问自己,我们的专业能为党建工作做什么?”对于科学家来说,最习惯的可能就是创新,科研的创新头脑也能碰撞出党建工作方式创新的火花,2019年春天,在研究生一支部的倡议下,植保学院党委举办了爱国爱党为主题的微观摄影大赛。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支部的学生党员每天都和疫霉菌、腐霉菌、稻瘟菌、小麦赤霉菌打交道。策划活动的时候,党员们纷纷建议以自己最熟悉的研究对象“病原菌”图为基础,用PS等方式,创作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正能量作品,迎风飘扬的旗帜、直上云霄的“奔月少年”……展现“病原菌”的另一种趣味和浪漫,既有文艺范儿又有教育性,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此外,一支部党员参与到“植物医院”的建设中,研究生党员利用“病虫害宣传卡片”为居民们介绍植物日常养护注意事项,居民们还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物和害虫,亲身体验“把脉问诊”,还能现场领取南农大教授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菌剂”,给家中绿植施肥抗病,既服务了市民,又丰富了学生党员的实践累积。如今,一支部定期参与植物医院的“常规问诊”,定期安排研究生党员值班,到附近社区“出诊”。

创新党建育人模式:党员非党员双培养

      支部建设和日常工作中,植病系研究生一支部创造性开展“四帮三说两活动一汇报”的4321模式,打造了支部建设的示范性样本。支部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研究生党员时时关注身边学业、生活、心理、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多方位开帮扶活动。针对新生入学迷茫期,邀请王源超、张正光等教授开展了学术道德和学科教育座谈会;模范党员们通过“南农植保”“南农研究生”等微信公众号,为南农学子们答疑解惑,引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研究生合理规划学业和生活。针对二年级学生独立科研阶段,邀请董莎萌、张美祥等青年教师指导研究生文献阅读、实验方法和文献写作。针对毕业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双压力阶段,支部积极开展谈心谈话、简历指导、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毕业生发现自身优势,增强就业能力。
      在党支部的组织和发动下,每位支部成员都积极参与并向非党员宣传展示“说”出支部活动开展、支委微党课。“植物医院义诊”“我与博士面对面”“十九大和两会知识竞赛”“青年与国”微观摄影比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纪念与传承”南农植保口述史》等面向广大研究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和专题学习活动,调动起青年人积极投身科研、服务社会的热情。
      为了总结工作经验,巩固思想成果,支部还要求党员和其他青年学生在学习教育活动过程中至少提交一篇思想汇报,总结阶段性的科研、学习和思想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依托党建练“内功”,植病系研究生一支部成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近年来,支部中研究生党员张盛培、钟凯丽和黄杰、刘昕宇先后获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党员尹梓屹等4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生,魏云、马家新等5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生……一个由53名研究生组成的支部,其中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博士毕业生、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生、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余人次。
     王燕告诉记者,研究生一支部和学院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证明,科研人要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建和党性修养是这支队伍的“魂”和“根”,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党建的“内功”,才能为支部建设“筑魂”,让党员“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