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淮河,分内秦淮和外秦淮两部分。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它曾以其清洁的河水和两岸优美的风光而闻名。但是,随着流域两岸的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日益扩大以及商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秦淮河正在遭受越来越大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了沿岸的生产生活。社会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和防治秦淮河。
2005年7月21日清晨7点半,一支着装统一,装备精良的大学生队伍从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出发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通过定点采样实验和问卷调查来反映秦淮河的现状和整治效果。
椐了解,这些大学生都是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他们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自发组织起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老师们为同学开放了实验室,并提供了测量仪器和技能培训,他们此行将一方面沿着秦淮河定点采样并进行分析。通过BOD(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DO(溶解氧)PH值等多方面数据告诉人们秦淮河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沿岸的市民来评说秦淮河的污染及其治理效果。他们才是最了解情况的人。
南农大的同学顶着列日兵分两路,一路沿内河行进,另一路沿外河行进。
内河:美誉远扬 然美中不足
一行九人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大学生,由中和桥出发,沿着内秦淮河,途径武定门节制闸、文德桥、镇淮西桥、上浮桥直至水西门。一路上,众多的当地居民,外来打工者、还有游人纷纷表示,秦淮河正在变得越来越干净,臭气越来越来小,两岸美化越来越来漂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夫子庙文德桥采样点,他们碰巧遇到了两位德国环境规划专家。他们已多次来过南京,秦淮河在他们的印象中是“much better , more beautiful”。起初,两位德国专家猜测水样的PH应在4.3左右,当场他们用专门的PH计进行了测定,结果大出外国专家所料,PH6.5,属正常水的范围。此时,两位专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并夸了一句“Very Good ! ”
在上浮桥,一位热心的阿姨告诉我们,秦淮河河水较以前已有了很大改观,政府已把河附近的工厂几乎全部撤走,各种污水也必须经过有效处理才能排放,看着她们的微笑,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欢喜。这是政府、居民及热心的环保事业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条美丽的古秦淮一定能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放出独特的异彩,为自己的“母亲”南京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在实地调查及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很多热心市民,外来人员都给予了他们许多宝贵的意见。例如,在中和桥和镇淮西桥,沿岸居民强烈反映生活污水(粪便)治理迟迟未得到有效解决。居民对河流污染,进而影响生活意见仍比较大。居民认为水价不断攀升,同时“臭水”未得到有效控制。上游的水闸形同虚设,不知过多久才会开闸一次,关闸导致的死水发出怪味,实在令人作呕!当地居民普遍认为政府治理的程度不够,在中和桥,我们亲眼目睹隔水坝时断时续,有些地方甚至还未建设完全,沿岸几百米的小路没有厕所,没有一个垃圾箱,由于缺乏这种基础设施,导致的结果是:这几百米遍地全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内。由此,秦淮河北岸由中和桥至武定门节制闸水体富营养化十分严重,水藻甚至长满了闸门的东侧。这样的情况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十运会即将来临,每位在南京的人的确应该尽一份力,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期待母亲河以全新的面目去迎接八方来客,希望秦淮河能如一条美丽的金丝带,在环绕南京城的同时,紧紧绑住游客的心。
外河: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沿外河前进的同学分别在中和桥、雨花桥、长干桥、凤台桥、集庆门四个河团段进行了取样。在行进的过程中他们还对沿岸的市民进行了调查采访首先来到了象房村附近的中和桥,首先对这里的河水进行采样,同时对附近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注意到这一段的秦淮河水面上随处可见漂浮的垃圾,大多数是生活垃圾,在河岸可以看见有生活污水直接往河里排放,在与居民交谈的过程中听出来他们对秦淮河水质的不满和担忧。不仅如此,队伍在沿河道行进的过程中确实闻到了秦淮河河水的异味,还拍摄到了河中鱼大量死亡的照片。死鱼的具体原因尚未调查清楚,可能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溶解氧的缺少或有毒物质的进入。有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
值得庆幸的是从长干桥以下的河段经过整治,水质已经明显有所改善,两岸河堤绿化较好,并且河堤经过水泥加固。市民对政府的工作也一致肯定。
调研还在继续,下一步他们准备从草场门出发沿秦淮河一直到入江口。希望南农学子们能够一路顺风。
阅读次数:158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