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站内搜索

人文学院党委赴茅山革命老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5/08/28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2005年8月26日,人文学院党委带领全院四十多位教工党员赴茅山革命老区进行参观、学习,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系列活动。与此同行的还有由党外人士组成的我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评价小组的成员。茅山作为抗战时期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而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委办局,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之一。它对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教育广大人民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

    来到茅山风景区,我院教师首先参观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经过多年努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已初具规模,现展馆面积达3700平方米,文物资料6000余件,陈列采用了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增强了展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1938年夏,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新四军广大指战员东进茅山抗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犹如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茅山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日伪的殊死战斗、同反共顽固派的不断抗衡的三角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斗争呈现出全国罕见的艰苦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茅山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新四军实现“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战略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根据地5万子弟参加了新四军,7000多人英勇捐躯,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牺牲百余人。胡发坚、罗忠毅、邓振询、罗化成、廖海涛、吴焜、肖国生、巫恒通等高级干部壮烈殉国。苏南军民的英勇斗争,从根本上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苏南变成“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基地的计划,从而为华中乃至全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我们聆听了“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这世界一绝引起了老师们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被“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传播后,到茅山参观的人群就络绎不绝。在此定格我们的学习足迹后,我们登上了茅山,参观了顶宫、印宫等地,茅山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景观深深吸引着我们。

    在创立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广大苏南军民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先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汇聚成了独特的茅山抗战精神。那就是:茅山抗日军民抗日救国、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永远向前的进取精神;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坚信抗战必胜、革命一定成功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党的三大法宝和红军光荣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当年根据地军民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当今团结人民、万众一心、把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动力。 

    革命前辈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茅山老区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许多珍贵的革命活动遗址、遗迹,这些红色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形势下,茅山革命老区已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圣地。本次茅山之旅,进一步构建了我院教工党员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进一步培育着我院教工党员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进一步铸就着我院教工党员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进一步鞭笞着我院教工党员以英烈们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阅读次数:18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

校对: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