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8日,人文学院党建班高级班成员在科技报告厅聆听了由吴国清老师讲授的主题为“学习、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课。
吴国清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三个代表”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基本依据;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四、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是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 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13年多时间的探索才形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形成的历史起点是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从2001年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开始,经过十六大报告和中央宣传部统一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到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密不可分的,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党成立以来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是密切联系、辨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吴国清老师通过翔实的材料,细致的讲解让大家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同学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阅读次数:6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