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站内搜索

荣辱即生命——生命科学学院举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报告会

2006/04/10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4月7日晚,在校图书馆报告厅,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发贵研究员作了一场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由生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沈振国教授主持,生科院数百名党员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共鸣,各地纷纷掀起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校党委也于4月3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了让同学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推进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特安排了此次专题报告会。
 
    晚7:00,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专题报告会准时开始。沈院长首先对胡所长的个人情况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沈院长说,“八荣八耻”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的群体,更应该在践行“八荣八耻”中做出楷模作用。
 
    在报告会中,胡所长首先向大家详细的阐述了以“八耻八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然后向大家讲解其中内容包含的几层意思,重点解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个人为人处事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大家论述了当前对广大的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详细原因。
 
    胡所长说, “八荣八耻”通俗的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做人要有脸面,就是做人的底线伦理。他指出,荣辱观首先是一种道德观。它包含两个方面。“荣”就是光荣的、体面的、正当的、美德, “耻”就是消极的、负面的、否定性的,或者令人厌恶的,被骗的,被人用不恰当的语言来形容、侮辱。荣辱观是关于荣和辱的评价和看法,它指的是,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羞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一种判断和选择。荣辱观关注的是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讨论的是如何看待荣和辱的问题。它是一种鲜明的扬善弃恶的道德指向。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它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好的,第二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第三反应当事人即道德主体对社会评价的一种心理反应和感受。
 
    胡所长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整体的关注。表扬的,凸现的是整体的、宏观的、长远的利益;二、崇尚科学。鲜明的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的理性能力的颂扬,表现了我们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也表现出了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即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反映了我国人民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愿望和要求;三、遵守规范。强调对社会规则的认同,突出体现了新时期对建设法治国家的心声;四、严以自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倡导的是一种个人修养,一种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五、提倡一种拼搏奋斗的精神,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荣辱观折射了国家鼓励勤劳致富、节约资源的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在讲到荣辱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时,胡所长说,荣辱观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标志,是人区别于动物,展现出人的尊严和向上的追求标志,因为在本质上人是道德的动物, 是有体面的有道德的存在。
 
    在讲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的关系时,胡所长说,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经济发展迅速,发展前途不可限量,为实现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青少年肩负着最大的责任。但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给予积极的正面教育可以有效的抵制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是他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有少数地区存在着价值观和荣辱观畸形、错位的现象。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他们分清美丑是非善恶,很有必要。
 
    最后,沈院长对报告会做了总结,希望大家认真总结这次报告会成果,按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来的指导行动,努力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阅读次数:1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

校对: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