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在张家港市的水稻超高产攻关百亩示范方实产验收,专家组随机抽取三块1亩以上田块实施机械化收割,亩均产量为1071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量达到1102.9公斤,这是太湖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水稻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
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介绍,这次验收的水稻田主要采用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在云南创造的小面积1287公斤/亩,百亩方亩产超1000公斤纪录后,他就有个梦想,在太湖稻麦两熟制地区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超吨粮。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南农大的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技人员一干就是八年。同一个品种,从第一年开始攻关的亩产800多公斤,到后来连续5年亩产900公斤。
这样一套“藏”于水稻栽培全过程、创下高产记录的到底是怎样一套技术体系呢?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始人凌启鸿教授告诉记者,该技术根据水稻高产生育的基本规律,做到“生育有模式、诊断有指标、调控有规范,措施可定量”,将栽培从凭经验到能够定量。
技术理论体系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摸索出了水稻施肥的关键参数。过去施肥就是“一炮轰”,前期的秧苗分蘖多、看起来长势很旺,但到了结实期,成穗率却很低,收割时农户常常是“笑苗哭稻”。“就像人的一日三餐,早餐、中餐、晚餐要定量,吃多了会虚胖,吃少了又会营养不足”,丁艳锋告诉记者,这套理论体系探索出的就是一套科学的水稻“营养餐”,即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土壤肥力,以及当季的需求量等指标,精确确定水、肥的供给量。
.
.
原文链接:http://m2.nbs.cn/article/206587.html
.
阅读次数:1075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