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伊始,因疫情滞留在家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生们没有闲着,他们奔赴“农耕一线”,在普及农业、农耕科技知识的同时,向老乡取经,在田间上活了专业课,用青春色彩描绘硬核“春耕图”。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赵亚南,老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农村,现在正值当地甜菜育苗期,读不懂种子包装盒的外文成了村民的一个难题。滞留在家的赵亚南结合自己专业所学,认真研究产品说明,给村民当起了“顾问”。
学以致用,收获的不仅是村民,还有赵亚南自己。甜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覆盖薄膜,赵亚南根据学校学到的知识,建议村民采用透明薄膜,因为大地回暖,甜菜种植不需要过度保温,还利于观察。没想到村民们拒绝了她的建议,因为透明薄膜不能防鸟。赵亚南这才意识到,农耕作业中要考虑地域差,“可能在南方一些地区,铺地膜没有很多喜鹊,但这边因为地域原因,喜鹊会光临,它们飞得时间长了,看到地膜上有小水珠,会把地膜啄开,吸里面的水珠。”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农学生不能只说不干。随着春耕正式开始,需要大面积犁地,村里农机手忙不过来,赵亚男主动请缨,学习农机操作。“有一门课就是关于农机操作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自己可以去学一些农机操作,同时也能在田间实践当中,去明白农机的工作原理。”
远在贵州的女生周述兰也积极加入到农耕行列。由于贵州山地较多,无大面积田地,更无法将机械运用到田地耕作中,周述兰就帮着村民用牛犁地,人工播种。“耕地方式有点落后,还是在凭经验种地,我觉得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知识,为家乡的农业有更大的贡献。”
“作为‘95后’的农学人,助力家乡发展是我的责任也是青年一代的担当。” “作为一名农学专业青年,春耕最忙时,理应贡献自己的力量”“居家抗疫,那我就用网线向大家普及农业、农耕知识”。这群农学生延期开学不停学,他们把“课堂”搬到田地里,通过切身看到和体会检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也用青春的朝气和坚毅的担当,在服务一线中描绘最硬核的“春耕图”。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孙小雯说:“在学生们心里,帮助农民,扩散农业知识,传播农情就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编辑/赵梦琰)
原文链接:http://news.jstv.com/a/20200415/8da5d168f6024a2d8fc09b644fe0f142.shtml?jsbcApp=1
阅读次数:11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