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

【现代快报】硕士毕业来种田!南农85后水稻硕士:用科技种一方良田

2020/05/01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许天颖 仲茜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许天颖 记者 仲茜)四月底、五月初,太湖边绿油油的麦田里,34 岁的黎泉开启了一年中的  农忙时刻 。他每天 5 点起床,开着拖拉机去田里,翻地、灌浆、育苗、插秧,一直忙到天黑。这是他 2013 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忙碌的第 7 年。为什么硕士研究生毕业了还来种田?黎泉说,水稻的生长,要用科学方法来测量,不下地,就掌握不到准确数据,他要实践出一套科学种植技术,推广给更多农户。

△ 黎泉在田间育苗

【故事】硕士来种地,方法理念不一样

在苏州相城区望亭镇的御亭农产园,说起黎泉,四周的大爷大妈们并不陌生, 小伙子是研究生,也来种地 。

2012 年,还在南京农业大学读研的他,被派到苏州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习,配合研究太湖稻区高产栽培课题。 这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地规范平整,靠近太湖,是标准的鱼米之乡。 黎泉说,这里的一切,符合自己对于理想农田的所有想象。 我就是想做专业的事,我要种的田,和父辈不一样 。

黎泉说的  不一样 ,是指理念和方法。小时候跟着父辈下田干活,都是凭经验。研究生期间,在导师丁艳锋教授的指导下,对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学习与实践。说起种田,黎泉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水稻是有生命的,要充分了解其生长规律才行。

他举例子介绍  叶龄模式 ,就是根据水稻的出叶数,来判断水稻的生育时期,从而采用合适的管理措施。 水稻的生长跟人的生长是一个道理,早餐、中餐、晚餐吃多少要定量,吃多了会虚胖,吃少了又营养不足。 黎泉介绍说,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就是给水稻科学定制  营养餐 ,根据作物的生育规律,以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佳的生育时期,使用最适宜的培育技术,最终达到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综合效果。

【推广】在一线,不会实战操作就没有发言权

在农村想要推广一项新技术不容易,周围的农户大多是种了二三十年的  土专家 ,要听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有点难。

说干就干,黎泉用事实说话,一年下来,用上新技术种植的农田,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还少施了化肥。原先固执的农户跑来一看,不由感叹, 这田,看起来舒服!

而自己的父母,也从当初的不理解,变成了如今的引以为豪, 我儿子,在江苏搞农业,他是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的是机械化、大规模的田。

△ 黎泉在田间操作农用机械

为了实现田间有效管理,黎泉从 2013 年毕业时开始学习农机操作。如今,他熟练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操作,成为公司最出色的农机手之一。毕业后,他与学校导师的联系从未中断,导师研发了新技术想要在田间推广,黎泉积极践行,在生产中遇到了问题,学校也会牵线,协助解决。

△ 黎泉在田间操作农用机械

这两年来,从蓖麻、香根草的杀虫作用,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从油菜花旋耕入地,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提高法,黎泉像在实验室里一样,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很多东西在他手里  出了新花样 。特别在水稻管理上,团队做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终于种出不撒一点儿农药的有机米。为此,他所在的公司拿到了苏州第一张有机大米证书。

【感言】85 后农学硕士: 农业有奔头,眼光要长远

从早上 5 点一直忙到天黑,黎泉说,四五月份是两季作物的过渡期,4000 亩地,20 天内要完成施肥、旋耕、平地、插秧多个程序,机器助力之外,就得苦干。

△ 黎泉在田间工作

相比其他行业,做农业辛苦,学农的学生一般不愿到一线去,黎泉说,公司也来过不少有文凭、有学历的毕业生,但时间不长,都没能安心留下来。 做农业,眼光要看得长远 ,黎泉说,现代农业的概念和以前大不相同,穿着皮鞋一样在地里干活。 公司去年采购了一台无人驾驶的插秧机,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和路线,插秧机自己在田里运作,这就是未来农业的图景,解放人力和双手,让机器在田里忙活。 行业缺人。 黎泉坦言,周围大多是五六十岁,对新技术新知识不接受、难上手的农户, 很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

 专业学生,毕业了在一线从事专业的工作,一点不浪费。 说起自己的这位学生,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丁艳锋教授非常骄傲。如今,操控着无人机,黎泉成了一位不同于父辈的  稻田守望者 。黎泉说: 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努力,把科技基因注入传统农业,让农业焕发新生机。

原文链接: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eaac0e71bc8e0710f0002c6

 


阅读次数:1519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

校对: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