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我校博士生组团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

2025/02/26 来源: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作者:王敏

2月9日至15日,我校农学院等11个学院的25名博士生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生命科学”访学交流活动。

在为期7天的访学中,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和结题汇报等方式,深入了解植物基因改造有可能给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并有助于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性等紧迫的全球挑战,讨论转基因作物使用的监管框架,以及公众参与和对话在塑造该领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程由南洋理工大学Prof. William Chen和Dr. Hong Yan主讲,内容包括通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的积极影响与食品技术、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组学、转基因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内容。课程既有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也有对具体内容的纵深讨论,授课老师用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为同学们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从具体应用成果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对同学们未来的科研道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实地走访了养乐多工厂,参观了生产车间严格的生产标准与有序的流程,展示厅内,工作人员借助讲解与科普视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人类肠道健康知识。

据悉,针对博士生的系列访学活动是我校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动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吸引优质生源、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和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为更多学生创造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术能力的机会,助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迈向新高度。

农学院张贵鑫:这次访学之旅,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在思考未来研究方向时,能够融入更多跨学科的元素。在新加坡,我深刻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共同讨论,碰撞出新的火花,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只有广泛吸取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资环院史晓腾:相较于短短数个小时授课时间内所能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我想访学项目的初衷更多是让我们了解世界一流学府的人正在进行怎么样的课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逻辑去面对他们领域内的挑战?这些或许才是更值得学习或者说“长见识的”。这正是当代科研工作者需要的觉醒:在专注深耕的同时保持学科触角的敏感,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不忘技术的人文关怀,在构建知识高塔时预留跨界的连接接口。这次访学之旅,终将成为我们重构学术认知坐标系的重要基点,指引着在科研道路上走向更开阔的天地。

植保院沈慧雯:本次新加坡访学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在学术上,我拓宽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面,接触到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文化上,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反思个人表现,我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也会将此次访学的收获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研究中,结合我国农业发展需求,探索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

公管院王林艳:新加坡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资源管理经验,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作为一名专注于农村土地经济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现代科技与跨学科合作在这一领域中具有巨大潜力。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国际先进经验,努力在学术研究中引入更多前沿技术和跨学科理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的新模式,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经管院陶素敏:此次新加坡访学,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跨文化对话的深度体验。作为农业经济研究者,我深刻认识到:未来的农业创新必须立足跨学科协作,将生物技术、数据科学与经济学深度融合。新加坡植物园中拾得的那枚雨树种子,将成为此次访学的象征。愿这颗跨越赤道的种子,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室中生根发芽,见证两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交融与协同创新。

食品院张飞宇:七天的访学旅程,新加坡的治理智慧给予我们启示,但更让我们坚信: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十四亿人民共享发展荣光。由衷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提供的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作为青年党员,我将以此次访学为新的起点,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勇攀高峰,于乡村振兴热土播撒希望,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阅读次数:655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毕彭钰

审核:吴峰 赵烨烨

校对:权灵通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