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的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江苏也是农业大省,南农的三亚研究院目前有哪些育种成果?
2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三亚研究院院长王源超教授接受媒体采访,分享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南农力量”。
在“南繁硅谷”做强中国种子“南农芯”
初春时节,海南的田野里已是一派生机。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家们正在一处处农田中劳作,采集每一个细微的信息。这就是南繁育种,通过南方温暖的冬天增加一代种子繁育的过程,到来年再回到出发地播种,全国约七成作物品种经历过南繁育种。
王源超教授表示,南农的三亚研究院,已经培育了多个水稻、大豆等新品种。万建民院士团队培育出优质食味新品种宁香粳9号、抗褐飞虱水稻新品种W097、肾脏病人专用功能型水稻新品种W0868和W088等品种。其中,宁香粳9号完美结合了高产和优质,在口感、外观、耐储性上比一般优质软米有较大提升,是江苏优质食味大米的突出代表,连续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W088是新育成的新型低谷蛋白大米品种,不仅谷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球蛋白缺失,其谷蛋白含量只有正常品种的1/3,适合肾脏病、糖尿病病人食用。
盖钧镒院士团队在南繁开展热带大豆选育工作,目前每年适应性鉴定材料在1000份左右,产量鉴定试验材料100份左右。2024年鉴定的三个材料小区测产亩产580-600斤。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试验。预计2026年可以参加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多点区域试验。
此外,南农的梨、菊花、睡莲、不结球白菜等园艺作物每年都向市场推出新品种。
科技赋能种业振兴创新驱动农业变革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我们育成的“良种”配合“良法”先进技术,可能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王源超表示,“良种”“良法”只有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品种潜力。例如,大豆苗期普遍受到根腐病为主的土传、种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危害,导致死苗、苗弱、中后期早衰,限制品种潜力表现,制约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南农联合企业研发登记了针对多种病菌及害虫的复配种衣剂产品,并攻克了大豆种子包衣易皱皮、萌发率低的瓶颈,创新了与机播配套、简便安全的干法包衣技术,解决了我国大豆种子包衣缺药、缺配套技术的难题,扭转了普遍“白籽下地”造成的保苗困境。
以该技术为核心,集成了“一拌一封一喷”全程防控技术模式,示范区大豆有效株数提高30%以上,苗期病虫害发生率下降60%以上,农药施用量降低20%以上,增产10%以上。相关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2023年主推技术,2024年重大引领性技术,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未来,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将一如既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做出南农人的时代贡献--以科技赋能种业振兴,以创新驱动农业变革,在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中彰显南农担当,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新的篇章。 南秾瑄
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
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是南京农业大学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南京农业大学、南繁科技城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三亚市设立,并于2021年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作为学校支撑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基地,自成立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围绕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建设需求,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通过校地合作共建科研基地、共享教学科研资源,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海南省开展全方位合作,旨在建成“立足三亚、服务海南、面向全球”的集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科教基地,同时服务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建设。 南秾瑄
【江苏科技报】 “芯”动“南繁硅谷”
原文链接:
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37532/150671/170286-1.shtml
阅读次数:175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