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站内搜索

【金陵晚报】南农研究成果:为晚熟稻虫害防控“开方”

2025/02/28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李花

“8月中下旬以后,偏南风频率显著上升、持续时间显著延长,阻碍了长江下游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向南回迁。”2月24日,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胡高教授团队与全国病虫测报体系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撤退推迟导致稻纵卷叶螟在夏末秋初大量迁入长江下游地区这一“生态陷阱”。

专吃水稻叶肉,稻纵卷叶螟是“传统”害虫

稻纵卷叶螟虽体型微小,成虫仅长7 - 9毫米,[hh1] 被列入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是我国水稻的重大常年害虫。据全国农技中心统计,我国稻纵卷叶螟常年发生面积约1600万公顷,防治面积约2100万公顷,即便防治后,仍会造成440万吨的产量损失。

这种害虫对水稻“情有独钟”,以幼虫为害,它们巧妙地缀叶成纵苞,藏身其中,取食水稻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不同生育期受害,水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苗期受害可能导致水稻生长异常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会使分蘖减少、植株变矮、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会影响水稻开花结实,增加空壳率,降低千粒重。

值得一提的是,稻纵卷叶螟虽个体小、飞行能力弱,却具备典型的迁移习性,其大规模远距离迁飞依赖空中高速气流。在东亚迁飞场,每年都有数以亿万计的昆虫进行季节性往返迁飞,其中不乏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这类暴发性重大农业害虫。

跟着害虫“跑”,发现稻纵卷叶螟迁飞新态势

这些年,为准确掌握迁飞害虫的田间发生动态,胡高教授团队成员还分别跟着害虫“跑”,在海南、云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进行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东亚季风的进程、强弱及格局,从而影响昆虫远距离迁飞所依赖的空中风场,进而改变昆虫迁飞格局。”团队通过系统分析2000-2023年全国31个站点的稻纵卷叶螟系统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气象资料发现,2012年以前,通常在每年8月下旬以后随着东亚夏季风的撤退,开始盛行偏北风,有利于长江下游以及更北区域的稻纵卷叶螟开始向南回迁;但近十二年以来,8月中下旬以后偏南风频率显著上升、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也就是说,东亚夏季风撤退推迟,不仅阻碍了长江下游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向南回迁,还致使大量稻纵卷叶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从更南区域(湖南、江西等地)迁入长江下游及更北区域。

“南飞”遇阻,更要加强晚熟稻的虫害监控

稻纵卷叶螟“南飞”遇阻,看似不利于其繁衍。因为此时长江下游地区水稻渐趋成熟,已不适宜幼虫取食,且当地冬季气温过低,它们难以越冬存活。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江中下游水稻就可免遭虫害。

本研究第一作者张诗妍博士进一步解释:“8月下旬和9月上旬大规模迁入的稻纵卷叶螟所繁殖的下一代幼虫会在9月份形成为害高峰,一部分晚熟稻田成为它们的集中为害场所。”为此,研究建议,应在8、9月份加强晚熟稻田的虫害监控,以做好及时防控。

对于田间虫害的防治,监测预警非常关键。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处长曾娟博士介绍,全国测报体系几十年如一日、积累系统监测数据,旨在为超前精准预警和可持续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这一成果为迁飞害虫的准确测报和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为推动农业强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紫金山新闻】南农最新科研:风变了,害虫稻纵卷叶螟“南飞”遇阻

原文链接:

https://m.zjsnews.cn/news/7463022516013952417

阅读次数:45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魏然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邱欣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