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创新如璀璨星辰,与产业创新的深厚土壤相遇,会绽放出怎样的火花?这不仅是技术与应用的简单叠加,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探索。
总书记说
南京落点

尤肖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赵亚娟
南钢集团科技质量部技术专家
周爱林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贾海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诸玉平
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彬
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郑新友
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宁在行动
实验室的星光与生产线的脉搏共振,“双向奔赴”的本质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生物医药和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建设……近年来,南京不断夯实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攻关能力,畅通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渠道,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质量不断跃升。
在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试验将6G网络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治理等方面。过去的一年里,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达25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全面竣工。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南钢集团拥有有效专利3600件以上,为300多个大国重器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钢材料,是目前全国钢铁行业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南特钢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企业组建新材料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应用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大研究院支撑的三层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了“136”架构下的钢铁+新产业“双主业”相互赋能的复合产业链生态系统。
机器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装备。在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赛道上,南京埃斯顿不断创新。2024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近3万台,连续七年在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排名国产品牌第1位,位列全球机器人品牌中国市场销量第2位。埃斯顿扎根南京32年,不仅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知名品牌持续深度合作,还持续放大“链主”效应,针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集成,开拓更多应用场景。
从原创突破到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成为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在南京,有这样一家企业,坚持科技打头阵,让本土创新“乘势升空”。2024年10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为了实时监测火箭运行状态,装置内部关键部位绑定了各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设备全部由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自2011年起,该企业多次为多型号运载火箭提供传感器和传感网络系统,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位于南大科技园的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过去“埋头做科研”,到如今“抬头看市场”,企业成立两年来,拓展了在声学、振动及其检测领域的战略布局,也推动着研究院向产业化的加速转向。
坚持放大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生态优化,南京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扎实前进。2024年,南京统筹推进239项年度改革任务,其中“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跻身年度30大市域改革案例。
一系列改革举措成效显著,以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突破口,南京的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这些“南京成果”“南京制造”正源源不断地从高校、平台、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坚实支撑。
专家观点
“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度融合,攻克我们领域的前沿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攻克这些技术,还要加强它的成果转化,加强工程的应用,加强全链条的产业化布局。
我们要打头阵,就是说我们的核心技术、理论方法,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席之地,我们要研发一批核心性前瞻性技术,在一些尖端技术上面下功夫。”
2025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召开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创新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彰显南京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思路和决心。
惊蛰春乃发,奋进正当时。南京正积蓄再出发的力量,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更好彰显省会担当、作出示范引领。
【南京广播电视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xs2K8PosHK8SVkbXlXaug
阅读次数:35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