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8 日至 22 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协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江苏进入“两会时间”,我校省政协常务委员陈发棣、邹建文,四位省政协委员窦道龙、严火其、姚兆余、周治国参加江苏两会,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提交提案建议 12 份,一起来听听两会上的南农声音。
陈发棣 江苏省政协常委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江苏省政协常务委员、校长陈发棣作题为《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及转化》的发言。 他指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科技成果转化“接力跑”中的“第一棒”,是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环节。 我省赋权改革以来,在工作协同、制度建设、机制探索、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在改革覆盖面拓展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他建议,扩大试点范围,推广改革成果;优化赋权程序,破除堵点卡点;完善制度保障,激发转化活力;加强队伍建设,畅通对接机制。
此外,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及加大对在苏办学的部属 “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力度等方面向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多份提案。
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建议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完善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投入保障体系。 加大力度建设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高级别实验室、国家种质资源库等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优化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布局和规划,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增动力、添活力。
围绕基础研究, 建议在江苏省基础研究重点计划、专项等项目指南中增加“农业领域”专项研究。 明确列出智能育种/生物育种、生物肥药/新型肥药农业与健康、动物疫病、未来食品、粮食安全/大食物安全等农业领域研究方向, 引导科研人员聚焦前沿, 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 共同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着眼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议一方面加强平台建设, 围绕未来农业方向和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大平台;另一方面夯实人才基础,探索完善“公费农科生”培养计划,提高农科专业生均拨款,增加农科学生奖助学金额度,优化农科生保研政策,对从事农业农村基层岗位工作的农科生给予政策倾斜,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并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议加强对在苏办学的部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力度。 加大配套资金投入,赋予建设高校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更加重视人才工作,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一揽子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子女入学等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人才相关待遇的政策保障。
邹建文 江苏省政协常委
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人力资源处处长、教授
江苏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人力资源处处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邹建文教授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作题为《发挥沿海战略资源优势 加快构建氢能装备产业体系》 的发言。 他指出,近年来,江苏省将氢能产业作为 10 个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进行布局,已发展成为中国氢能产业集群版图核心区之一,但在政策引领、研发创新、前瞻布局等方面依旧存在短板和不足。
为此,他建议:一是补短板,突出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强政策创新平台支撑;二是锻长板,推动氢能产业筑高峰强链条,实施世界级氢能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 三是强技术,推动氢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绿色能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窦道龙 江苏省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南农委员会副主委、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教授
江苏省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南农委员会副主委、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窦道龙教授提出《大力推动生物肥药产业 持续增强农业减排增汇》,他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对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文件推动碳减排与农业协调发展。
受自然资源禀赋和政策约束, 江苏省农业碳中和的建设路径面临诸多限制, 需要完善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政策体系并提高监管能力。 他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生物肥药产业发展, 二是开展科技攻关,深耕生物肥药研发,三是加快市场培育,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四是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生物肥药社会认可。
严火其 江苏省政协委员
民盟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江苏省政协委员、 民盟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严火其教授提出《关于在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保护小微湿地的建议》和《关于将农村 80 岁以上老人纳入“特困人员”保障范围的建议》两项提案。
他指出,“水韵江苏” 反映出江苏的资源禀赋,也在某种意义上内涵着江苏的文化底色,所以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事业中,应留意对小微湿地的保护。 针对农村 80 岁以上的老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妥当的生活保障的问题,他建议:一是将农村 80 岁以上老人纳入“特困人员”保障范围;二是根据现实条件把部分 70 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纳入特困保障对象。
姚兆余 江苏省政协委员
民进江苏省委会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会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姚兆余教授提出《关于推进我省学校社工站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的建议》两项提案。
他指出,建设学校社工站,是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为此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创新工作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评估机制。 针对江苏省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建设存在的刚性要求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基础条件薄弱等问题,他建议:一是制订发展规划,加强绩效考核;二是完善制度规范,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合理规划站点,完善基础设施;四是完善服务机制,保障服务权利;五是打造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六是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同度。
周治国 江苏省政协委员
南京农业大学知联会会长、农学院教授
江苏省政协委员、 南京农业大学知联会会长、农学院周治国教授提出《关于补农业生产“肥水一体化”短板,建设专业化社会化农机农艺技术全程服务体系的建议》,他指出,在农业生产中,肥是作物的粮食,水是农业的命脉,肥水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绿色发展的关键支撑、提质增效的核心要素。
针对当前面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少、水肥一体化应用范围有限、缺乏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问题,他建议:一是改进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方式和规模;二是对专业化社会化农技农艺技术全程服务体系进行市场化运作;三是把“肥水一体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先行先试。
阅读次数:65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