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南农科技支撑推进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力量与粮食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为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贡献南农力量。
宜兴市芳桥街道金兰村“宁香粳9号”示范基地测产现场(资料图) 吴宇 摄
集成破解难题 校地整域推广
“单产提升是突破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抓手,为粮食单产提升贡献力量,南农义不容辞。”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艳锋在讲话中表示。
南京农业大学历来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工作,形成了“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科教兴农模式,探索打造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农技推广新路径。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高校何为?丁艳锋强调,一要牢牢扛住使命,增强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的责任感,全面整合农学、植保、土肥、农机、智慧农业等多领域科技力量,推动“藏粮于技”落地见效;二要聚焦重点,打通单产提升的“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技术集成,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强化人才培训赋能,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到田、惠及到户;三要凝聚合力,共筑粮食安全科技兴农新格局,深化多学科协同、全产业链服务新机制,形成粮食单产提升整县制科技支撑成功案例。南农将紧紧把“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到实处,推动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广大农户成为“科技推广的受益者”,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赴“秋之丰收”。
水稻新品种发布 关键技术全程集成
“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南农品种、木霉菌联合秸秆还田促进水稻稳产丰产、杂草精准防控技术挽回千亿斤粮食、绿色智慧施肥技术实时快速诊断苗情……聚焦加快推广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新质生产力,大会发布了“宁香粳9号”等水稻新品种和助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全程关键技术集成模式。
“宁香粳9号”是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选育的高产、早熟的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刘世家介绍说,其米饭具有香、软、弹、滑等特点,曾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成为农业农村部2023年、2024年水稻主导品种。“宁香粳9号”田间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成熟时间较早,利于后茬小麦种植安排,促进水稻和小麦的双丰产,推动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已在江苏、安徽、湖北、上海、河南和贵州等地开展推广种植。
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全程关键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运用了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稻田杂草群落消减控草技术、水稻全程绿色智慧施肥技术和木霉菌联合秸秆还田土壤高效培肥技术等关键技术,上述4项技术全部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和主推技术。该集成技术模式减少氮肥用量25%以上,提高氮肥利用率15个百分点以上,显著下降杂草发生量,减少化学除草剂用量,稳步培肥土壤,全面提升作业效率和精准度,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加工、外观和蒸煮品质,实现了培肥、减肥、降草、节本、绿色、高效、优质的综合生产提升,能够提升水稻大面积单产5%以上。
打通“最后一里” 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邹芳刚在讲话中表示,本次会议的举办,是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探索粮食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实施路径的有力举措。当前江苏省粮食生产面临生长茬口、资源环境、生产与推广队伍等矛盾问题,当前靠良法,近期靠良田,远期靠品种。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突破要着眼于良种育种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邹芳刚强调,推进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需要加强农机农艺良种良法技术集成,强化技术模式转化落地,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中低产田,推动装备集成技术物化推广。他希望,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把良种、良法、良技尽早地应用到生产一线,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江苏省8个水稻整建制推进县和南京市浦口区、泰州市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安徽省滁州市及下辖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来安县农业农村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相关负责人、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等150余人参会。
【江苏科技报】以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南农科技支撑推进会在宁召开
原文链接:
阅读次数:58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