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农业教育》编委会暨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座谈会召开

2025/04/04 来源:科学研究院 作者:《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

4月2日,《中国农业教育》编委会暨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金陵研究院二楼会议室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促进农业教育研究,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中国农业教育》编委,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部分专家委员,学校科学研究院、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共50余人参会。受中国农学会副会长、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发棣校长委托,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教育》主编、原副校长董维春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华明、《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分别从工作举措、工作成效和工作展望三方面作学会、期刊工作报告。科研院副院长朱战国代表挂靠部门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学会和期刊的工作成效,指出学会和期刊工作是科学研究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与会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以及期刊编委对学会、期刊工作报告纷纷给予了肯定,并围绕提高办会、办刊水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农业教育研究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议题,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原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吕杰、原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胡永万、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颜志明、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何云峰、湘潭大学教授罗泽意等领导和专家,提出了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助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大农业教育理念、加强农业教育数据平台建设、创设农业职业教育专栏、增强新媒体推广、优化栏目建设、提交资政建言报告以及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机会等建议。

校内编委刘志民、包平、于水教授就期刊的定位、专栏的设置、农业教育的发展以及AI的运用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要处理好学术研究和行业特色的关系,紧跟时代潮流,增设前沿专栏,快速推出相关研究成果,注意把握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边界等意见建议。

董维春作总结讲话,他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农业教育》期刊的大力支持,并回顾了学会和期刊的发展历程,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农学会40多个分支机构之一,是我国从事农业教育事业的专业学术团体,2024年获得中国农学会“优秀”分支机构评价;《中国农业教育》创刊于1992年,曾用名《中国农业教育信息》,现为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教育期刊,是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江苏省重点社科理论优秀期刊,“高等农业教育”栏目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栏目”表彰。世界高等农业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标志,并从单科性农学院向多科性农业大学和农业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肇始于清末农务学堂,随着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农业科学知识的引进和现代大学系科组织与全国学会组织的创立,逐步探索建立了现代大学意义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前一个世纪左右主要借鉴了欧美和前苏联办学模式。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需要农业教育创新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但根本还是在农业教育。今后,要以学会工作为载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和新农科建设,基于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实践,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农业教育体系,并凝练形成农业教育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要牢记期刊办刊的初心使命,共同建设好维护好期刊“编者”“作者”“读者”的学术共同体。

阅读次数:751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权灵通

审核:吴峰 赵烨烨

校对:王爽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