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

【交汇点新闻】南农·高质量就业说 | 王嘉慧:向“西”!青春的远行、理想的近途

2025/05/08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程晓琳

编者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在奔流的时代浪潮中,南农学子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面对日益多元的就业环境,南农学子又如何突破自我、探索职业可能,以专业为基、以实践为梯,在激烈的竞争中高质量就业?

即日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校友总会办公室,与新华日报·交汇点共同策划推出“高质量就业”专栏,邀请职场新锐、优秀校友和行业前辈,他们或是投身三农一线、或是在科研院所深造,或是选择军营历练、或是在国际舞台自信绽放,专题分享求职故事、职场心得与成长密码,以期激励更多的南农学子在青春的赛道奋力奔跑,在强农的舞台展露风华,在时代的坐标书写精彩。


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祖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一位南京农业大学的毕业生用脚步丈量着青春的温度。2019年,王嘉慧跨越6000公里奔赴新疆,成为脱贫攻坚一线的“螺丝钉”,并蜕变为边疆基层的“多面手”;服务期满后,她选择扎根于此,守护“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地方”。

“这些天,一直在忙着为新稿子采素材。”目前,她是新疆乌恰县融媒体中心一名编辑,记者联系她时,她手上还在准备着《奋进的乌恰》报道。从南农校园到西部热土,她的故事不仅是一场青春的远行,更是一曲“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和弦。南京农业大学“知农爱农”的育人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最动人的果实。

从南农学子到西部志愿者——一颗种子的破土与生长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口号,是南京农业大学2019届毕业生王嘉慧的人生转折点。

2015年,来自黑龙江的王嘉慧踏入南农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彼时的她未曾想到,辅导员老师的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会为她埋下奔赴边疆的种子。“当老师讲到‘西部计划’时,我心跳加速,仿佛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在说:这就是你的路!”王嘉慧回忆道。

2019年作西部计划志愿者时国旗下演讲

在南农的四年,这颗种子悄然生长。她加入学院实践部,组织公益活动、带队井冈山调研、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南农教会我,知识不仅要写在论文里,更要写在大地上。”她说。母校注重实践育人的理念,让她从“理想主义者”成长为“行动派”。老师们评价她:“嘉慧总能在服务他人中找到快乐,她的热情感染了许多同学。”

毕业季,当同龄人涌入求职市场或备战考研时,王嘉慧选择了一条“逆行”之路——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横跨6000公里,辗转80多个小时,从祖国最东端的牡丹江来到西极帕米尔高原的阿克陶县。“父母说,新疆太远太苦。但我觉得,青春不该困在舒适圈里。”她笑着说。

从牡丹江到阿克陶,3天2夜的火车旅程,车窗外的景色从葱郁的林海渐变为苍茫的戈壁。带着行李箱,这个东北姑娘带着对未知的期待,一头扎进了帕米尔高原的风沙里。

在边疆热土上淬炼——脱贫攻坚与抗疫一线的“螺丝钉”

“脱贫摘帽那天,我的眼泪和风沙混在一起,但心里亮堂堂的。”2020年底,阿克陶县宣布脱贫,王嘉慧作为基层干部的一员,亲身参与了这场脱贫攻坚战。

在阿克陶,她既是“材料写手”,也是“田间劳力”。白天,她整理数百份干部档案;周末,她扎进村里跟老乡打成一片。“有个柯尔克孜族小姑娘,一次能抱五块砖,还请我喝她省下的学生奶。”王嘉慧说着,眼眶微红。语言不通?她用肢体比划;生活不惯?她笑称“沙拌饭是特色”。当地老乡给她起了个维吾尔语名字“古丽”(意为花朵),她说:“这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认可。”

“西部计划不是镀金,而是淬火。”服务期满后,王嘉慧选择留疆,成为乌恰县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从撰写政策稿件到深入牧场采访,她坚持“做老百姓的知心人”。

有次她的工作任务是需要到村里去和一户柯尔克孜族家庭打交道,他们家父母两口子不会说普通话。平时王嘉慧都和她家十九岁的小女儿哈丽努尔沟通。“有一天我正在她家帮忙,她爸爸突然说了一句话,接着她们全家都笑了起来,但我听不懂柯语,于是我很迷茫地望向哈丽努尔,期待她能给我解释一下发生了啥。”哈丽努尔说:“我爸爸是在说,你这个女孩子挺好的,想认作干女儿。”后来呢,我会给可爱的哈丽努尔买眼影盘,她就给我带她们家种的玉米、苹果和西瓜,我们还会一起吃火锅……

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当“小我”融入“大我”

回顾成长,王嘉慧将蜕变归功于南农的育人土壤。“母校教会我两件事:一是知农爱农的情怀,二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担当。”她特别提到学校的“基层就业卓越奖”:“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为何出发。”

在农户家帮忙砌墙

“记者的镜头要对准田间地头。”在牦牛养殖场,她踩着牛粪采访牧民合作社理事长;在吉根乡的边防哨所,她跟着护边员爬上海拔3800米的巡逻路,记录“祖国在我心中”的石刻。“现在我负责‘乌恰好地方’客户端,每发一篇稿件,就像在帕米尔高原种下一棵信息的树。”

工作之余,王嘉慧积极参与当地的“访惠聚”工作。她主动放弃休息日,下沉到村,与当地各民族百姓打成一片。砌墙搬砖、拆土炕打田埂、打地坪建厕所,她样样都干;了解农户收入和困难、帮农户收割菠菜、陪孩子们谈心、去学校发表国旗下演讲,她事事都做。在村里,她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孩子王”,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对于学弟学妹,她建议:“别怕‘绕远路’。我们都是时代的洪流中小小的一份子,或许每个人都像一颗水滴,与其被卷着跑,我更希望主动出击,从浪潮中获得能量。”未来,她将会继续带着“螺丝钉”精神——“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交汇点新闻】南农·高质量就业说 | 王嘉慧:向“西”!青春的远行、理想的近途

原文链接: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1b392de4b0ec5323b4e576?t=1746624010558

阅读次数:24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邱欣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