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麦作系统模拟与智能决策技术为河南万亩麦田开处方

2025/05/22 来源:农学院 作者:肖浏骏

516-17日,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5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中原农谷核心区——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万亩农田示范区举行,集中示范了小麦生长模拟与智能决策、麦田表型监测装备、粮食生产大数据平台等核心技术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教授对此次观摩交流会予以肯定并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贴合,攻克农机作业与处方农艺适配难题;二是要通过现场会等形式精准把握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需求;三是要重视农业系统韧性建设以应对自然灾害;四是要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升作物生产能力,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并优化模型适应性;五是要加强农村5G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针对项目后续推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完善技术体系;二是要构建应用模式;三是要加强沟通协调。他强调智慧农业技术转化应“两条腿走路”,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并探索产业化服务模式。

项目执行秘书肖浏骏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针对作物生长模型落地应用问题,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包含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的11个万亩农田示范区,其中河南获嘉、江苏泰州和河北元氏已经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小麦模型验证和技术熟化工作。

观摩会现场,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副教授肖浏骏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田作物生长模型与智能决策技术研发”项目中小麦生长模型的核心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现场集中展示了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模拟、基于“生长模型+遥感+AI”的麦作管理处方设计、小麦水肥精确施用技术、模型处方验证对比试验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曹强教授介绍了模型处方在万亩示范区的应用成效,周栋副教授介绍了麦田环境与表型传感器、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作业情况。

现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智慧麦作技术在多个方面表现突出。南京农业大学自主研发小麦生长模型WheatGrow稳定性强,能够精准预测小麦生长周期内的关键节点和环境需求;决策系统实用性高,可根据实时数据为农户提供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决策建议。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小麦产量等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样板区域内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10%15%,劳动力投入节省约20%,小麦平均亩产提升8%12%

河南示范区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强表示,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不仅将为我国小麦产业带来深刻变革,更有望辐射到整个农业领域,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向新高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教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卫文星研究员,获嘉县委书记赵明俊,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郑乃福,以及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115名专家和当地种粮大户共同参与观摩交流会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

校对: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