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6月1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天(5月25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举办“矢志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农业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体验。
“缺磷的话,它的这一个植物会长得比较小一些,所以它的叶绿素又会浓缩起来,看上去没有那么的黄....”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南京农业大学在展示科技成果的同时,还通过对比实验展示科学原理。
这一组器皿中的农作物,有的叶子偏黄,有的瘦小纤弱。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骆乐介绍,这都是缺少氮、磷或钾的缘故,“做这样的展示的话,是为了让小朋友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养分缺乏之后,对植物有哪些影响。”
“植物像我们人类一样,都需要养分,如果没有养分就会死掉。”南京小学生夏若瑄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植物,今天一早就缠着爸爸妈妈带她来看展,“我十分开心,因为我学到了各种各样关于植物的知识。”
每年,南京农业大学都会展示一批获得过国家科技奖的水稻、小麦、棉花、梨、菊花等品种,新的种质资源科研成果也会作为科普内容,登台亮相。
W097粳稻新品种,是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利用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聚合多种优良粳稻基因研发的新种源,不仅能解决我国南方粳稻区优质不抗虫的问题,还表现出产性好,米饭软、香,外观和食味佳的特点,有望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抗褐飞虱粳稻品种。
“因为稻飞虱应该是我们国家目前危害水稻生产最主要的病虫害,每年的话,应该要投入大量的农药,那么这样子会增加我们农业生产的投入。同时由于我们稻飞虱,通常爆发的时候是水稻生产的后期,所以会导致农药的残留比较多,进而导致我们大米的卫生品质下降也是比较厉害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董慧介绍,W097新种源的审定和推广,一方面将实现我国抗褐飞虱粳稻品种从0到1的突破,有力推动我国抗飞虱粳稻新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南方粳稻优质米品牌,将显著提升南方粳稻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几台用于农作物生产的智能检测设备,这些都是南京农业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的智慧农业创新成果。手持式冠层表型检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作用图像,通过分析获取作物关键生长阶段的光谱指数信息、作物高度信息等。南京农业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教师陈超介绍,“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对我们作物的生产高度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我们一些光谱技术,了解区块内的生长情况,比如说我们后续做一些精准施肥或者精准施药,就可以针对这些生产状态,做一些精准的处理。”
今年,南京农业大学向市民新开放了“植愈工坊”。“植愈工坊”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融合植物学、心理学、思政教育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建立自然疗愈与人文关怀的双向机制,打造出“植物-心理”交叉育人、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市民在此,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南农植物学的教学成果,还能参与植物标本、非遗绒花等制作活动。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阙立刚介绍,“我们把植物学的老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引入到工坊里面,让学生和科普的大众,能够真正的在植物里面,感受到心灵之美,感受到劳育之美。”
当天,南京农业大学还举办了2025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通过展示学院科创成果、学科竞赛成果以及科技互动体验,向市民展示了南农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个是我们展示的这种科学家精神,还有新品种的展示,另外一个我们通过现场的参与,然后去体验。让市民通过我们现场的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增加公众的科学素养。”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周时荣介绍,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科学普及”。
【荔枝新闻】真·硬核科普!南京农业大学全景展示农业创新成果
原文链接:
https://m.jstv.com/news/2025/5/25/1376258430723084288.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