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站内搜索

【现代快报】“一种难求”!好吃又抗高温的“宁香粳9号”持续走俏

2025/06/18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通讯员 楠秾萱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在实验室里培育的实验材料,在位于南京江宁的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变成了实验田里的一株株用于育种的小秧苗。前不久,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师生戴着草帽、穿着胶鞋,将数万株实验材料插进百亩试验田,期待育成更多优良水稻品种。其中,备受市场认可的“宁香粳9号”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个万里挑一的新品种,成为2024年的“断货王”,得益于优良的品质,持续走俏的“宁香粳9号”在去年可谓是“一种难求”。

一种难求!

“宁香粳9号”持续走俏

水稻是江苏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300万亩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水稻品种也有更多的要求,因此水稻的品种也需要不断更替。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成员王益华介绍,改良后的水稻品种不仅产量提高,品质的抗性也更优异。“比如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就能提高种植效益,让农户创收。”

多年来,围绕水稻的抗性、品质、氮高效利用、耐盐碱水稻品种挖掘等,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不仅产出了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串联起水稻育种的上、中、下游。

比如,“宁香粳9号”就是从试验田的万份株系中,万里挑一、十年一剑、历经“考”验,选育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该品种不仅获得食味品质鉴评专家认可,连续摘得全国优质食味粳稻金奖,同时,产量高,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当前,“宁香粳9号”已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等地实现大面积推广,2024年推广面积超过250万亩。

“在江苏推广种植50万亩,已经证明这个品种很不错。”王益华说,因为表现优异,“宁香粳9号”在2024年持续走俏,特别是经过了高温考验,更是出现了“一种难求”的现象。“这再次证明了市场对这一品种的认可。”

不仅如此,“宁香粳9号”还通过了湖北、河南的审定。这也再次证明该品种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表现良好,也能适应长江上游地区的种植环境。

万建民教授

青春接力!

破解科研难题一定要到田间去

一粒好种的诞生,背后凝聚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有个坚持了25年的传统,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的播种、插秧季,团队带头人万建民教授都会来到基地,手把手地带领团队下田。

学会插秧,是在团队做好科研的入门级农活。农学院博士生陈卓已连续四年来到土桥水稻试验基地,与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插秧。

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陈卓正在上大四,那时插秧于她而言是一次新奇体验。直到进入实验室,将自己的研发的实验材料种在土地里,她更深切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农业小白到农学博士,陈卓在这条路上坚持了数年。“开始是兴趣,一路读下来,才感受到农业这个领域需要更多付出。”也因此,那种对于育成新品种的兴奋,成了她日日夜夜的期盼。

但是,新品种的培育岂是一朝一夕,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和团队的相互配合。在这一过程中,陈卓感受最深的,是整个科研团队严谨和细心。

从万建民教授到王益华教授,再到团队所有的老师。“他们对科研的热情,以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感染着我,也鼓励着我。”陈卓提到,万建民教授和团队里的每一名老师,都非常关心学生的发展。“每次向万老师汇报学习和工作进展,他都会一个一个地看,并对我们的课题进行指导。”陈卓期待着在农业领域有更多探索。“作为一名农学生,我希望能够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快报】“一种难求”!好吃又抗高温的“宁香粳9号”持续走俏

原文链接:

https://app.xdplus.cn/xdk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9/140032.html?xyt=1750213292787


阅读次数:94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邱欣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魏然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