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汇金兴农”实践调研团队整装出发,10余名专业教师带队,80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奔赴江苏省无锡、镇江、南通、泰州、盐城、宿迁、徐州七市,集中开展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政企座谈、田间调研、一线访谈等方式,探寻金融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用专业实践书写青春担当。
深耕一线摸实情:解码家庭农场融资痛点
“政府农业补贴不少流向了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农民’,我们这些搞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新农人,反而难获得实质性帮扶。”在南通市海门区的一处现代化家庭农场里,农场主向实践队员坦言发展困惑。类似这样的心声,被队员们仔细记录在调研手册上,成为探寻问题的重要线索。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载体,家庭农场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践团队循着“银行网点-种植基地-加工厂房”的调研路径,聚焦生产经营模式、贷款使用效率、发展瓶颈制约等核心维度,展开“地毯式”调研。调研发现,当前多数家庭农场已具备稳定经营基础,但金融服务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突出:小额贷款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大额融资又因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面临放贷瓶颈,供需错配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堵点。
针对这一困境,团队将标准化问卷与个性化访谈相结合,深度梳理融资流程中的抵押担保、风险分担等具体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就“如何提升金融产品匹配度”提出初步建议。
精准赋能探路径: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盘活农村资源的重要引擎。实践团队将调研视角延伸至集体经济组织,重点考察金融支持与组织创新的融合路径。
在镇江市句容市天王镇,队员们实地探访“戴庄经验”,学习其“生态循环、党建引领、合作社经营、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实地了解该模式如何通过土地流转、村企联建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让集体资产持续增值。“以前资源散、融资难,现在集体经济平台把大家拧成一股绳,银行愿放贷了,企业也主动抛来合作的橄榄枝”。泰州市兴化市一位村支书的感慨,道出了集体经济改革的生动成效。
团队还与七市的村委干部、合作社理事长、驻村金融服务人员开展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当地农商行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业务流程与融资模式,梳理在政策扶持、金融引导和市场对接中的成熟经验。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直观感受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果,更对“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如何适配乡村组织形态革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知行合一育担当:青春力量扎根乡村振兴一线
近十天的实践中,金融学子的足迹遍布江苏农村的田间地头、合作社厂房和银行网点。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记录农业生产的真实场景、分析农户经营的现实需求,更在与基层的深度联结中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知。“要做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金融人!”这成为实践队员共同的心声。
此次实践既是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大思政” 育人的生动实践,更是“产学研用”融合的具体探索。指导教师团队表示,将基于调研成果推动“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课题研究,将调研数据转化为政策建议、金融产品创新方案,让专业智慧真正服务基层需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一线。”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以暑期 “三下乡” 为契机,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用金融专业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青年担当。(通讯员:石殷铭、刘泽凡)
【凤凰新闻】南农学子深耕江苏七市探路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6t40iglDHS4pmV8sqbeEC4iqcj7yeGkR8kayF-_QtV9MRalxw0YxoXO8QgYeZIlLsx?spss=np&recallChannel=searchResult&channelId=&aman=fgJ043Vr3rMfgOaA04MMGUL5Mz1AwMbzNi9YTZWlNGxZl1100v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