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莽莽山林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追蝶人”——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金陵有蝶”科普调研团的师生们。他们用“昆虫调研+AI算法+互动科普”的创新模式,为生态保护数字化与公众科普注入青春动能。
老山、紫金山、黄山,三座矗立在皖苏两地的绿色明珠,不仅是风景名胜,还因其独特的生态多样性,成为研究昆虫生态的“天然实验室”。在这片广阔的“露天课堂”里,“金陵有蝶”科普调研团的师生们日均徒步12公里、汗水浸透衣衫,蚊虫叮咬等成了成员们的常态。密林深处、溪流之畔,团队成员一手捕虫网,一手采集瓶,腰间挂满工具和三角纸袋,在不同海拔和植被带“地毯式”搜寻目标物种。
面对采集到的形态各异的蝴蝶,辨别种类成了一大难题。“啃”专业图鉴、请教昆虫系老师、日均2小时鉴定学习成了成员们的日常。依照“不过度采集、不破坏生境”的原则,数十天的调研里,成员们科学采集、规范处理了涉及凤蝶、粉蝶、蛱蝶科的45种、总计127只蝴蝶标本,同步梳理记录39种关键寄主植物,拍摄上千张生态与标本照片,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南京老山生态观测站,负责人吕纾感叹道:“中华虎凤蝶等物种的核心栖息地正面临碎片化威胁,而公众对蝴蝶保护的认知普遍薄弱,科研数据向科普转化道阻且长。”直面这一困境,“金陵有蝶”团队依托专业的图像识别算法,将两千余例蝴蝶图集标注数据用AI技术整合,开出了数字化“药方”——“护蝶志”微信小程序。
然而,技术攻关同样不易:拍摄环境、设备支持跟不上,初始图像质量不佳,代码“跑飞”更是家常便饭。技术组成员干脆“闭关”钻研,“磕”算法编程、“缠”专业教师。“这些采集的标本和数据,正是小程序‘活的教材’,”带队老师王萌说,“我们不仅要摸清蝶类资源家底,更要让公众通过指尖上的工具,直观理解蝴蝶与生态、乃至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从野外调研到数字赋能,从实验室到百姓家,一代代植保学子正用专业与热爱,让中华虎凤蝶的翅膀载着生态希望,在更多人心中翩跹。“为让科普生命力更持久,团队美工组正在设计涵盖“三山”生态地图的互动插画以及以虎凤蝶等本土明星物种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让守护的力量持续传递。南京农业大学中华虎凤蝶保护协会会长冯楚灵说。
【南京日报】日均徒步12公里,南农学子用AI赋能解码蝴蝶奥秘
原文链接:
https://m.zjsnews.cn/news/8122085728622671685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