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祖智慧/通讯员:王璐)近期,“三大赛”赛场喜讯不断——徐志辉老师指导的“肽络耕新”团队,在2025年江苏省创新大赛中一举斩获省赛一等奖,成功晋级国赛,为学校再添荣誉;另一边,他所带的资环实验221班同样捷报频传,学生学业成果亮眼。
从竞技赛场的突破突围,到育人路上的硕果满枝,这两份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徐老师的悉心点拨与全力护航。他以实干践行师者担当,用专业与热忱点亮学生逐梦之路。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资环学院的金牌导师,探寻荣誉背后他多维育人的独到匠心。
一、亦师亦友,深耕班级育人路
作为资环161班和资环实验221班的班主任,徐老师在课堂,学习,科研,生活中都时时刻刻关心着同学们。
“之前全国农资环技能大赛获得了特等奖,徐老师第一时间发来了祝贺,我感觉非常的惊喜和暖心,原来徐老师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资环实验221的陈俊宇回忆道。而这份 “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 的细腻,正是徐老师与学生维系良好关系的一大“秘诀”:他总能敏锐捕捉学生的需求,在他们取得进步、需要肯定的时刻,及时递上鼓励,让学生在成长路上始终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的温暖。
即便科研任务排得满满当当,每届学生的大一适应期与大三抉择期,他总会特意挤出时间,和资环实验221班的每位同学逐一进行一对一深入沟通。“虽说一对一聊要花不少时间,但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摸清每个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在学业上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徐老师的话语朴实却坚定,“能帮他们理清方向、少走点弯路,这份事值得我一直坚持下去。”班级现在平均GPA3.86,同学们在学科竞赛中成绩亮眼,这离不开徐老师“定制化”的指导和培养。
在班级建设中,徐志辉老师还格外注重通过特色活动凝聚班级力量、助力学生成长——资环实验221班开展的“绘制科普漫画”活动,凭借创意与专业性在学院内广受好评。“我一直鼓励班里多办这类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徐老师解释道,“不仅能让班级更有向心力,更能让大家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实现个人成长。”此外,他还主动将自身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倾斜,为学生搭建拓展视野的平台。资环实验221班的江荟雅对此深有感触:“徐老师帮我们争取到了和外国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听教授分享前沿科研思路,这种经历特别难得,也让我对专业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徐老师从未将“育人”局限在课堂讲授的框架里,总是以不同身份的温度,在班级这片土壤上细细耕耘。
二、匠心引路,点亮创赛逐梦灯
当2025年“肽络耕新”项目再次捧回国赛入场券时,我们忍不住回望——两年前,徐志辉老师指导的“盐土如玉”项目叩开国赛大门并首创国金,如今这份荣耀再度延续。在创赛逐梦的路上,徐老师从未用“模板化指导”复制成功,而是以“问题导向、团队为本、成长为核”的独到匠心,为每个项目定制“逐梦方案”。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这是徐志辉老师在创赛指导中常提的“八字真经”。无论清晨深夜,只要团队在备赛中遇到卡点,他的回应永远及时又扎实。“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技术机理的打磨上产生了分歧,当时已经快到深夜,大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徐老师发了消息,没想到他立刻打来电话,和我们逐点拆解疑问,直到把逻辑捋顺才挂线。”“肽络耕新”项目负责人翁加博说道。从细致答复每个困惑,到高效推进问题解决,再到全程参与线下打磨,正是这份 “不隔夜” 的执行力,让项目备赛路上的难题总能迎刃而解。
谈及创赛成功的关键,徐老师的视角始终落在“人”的成长上:“比起竞赛成绩,我更在意的是,是否有一群人能坚持去做一件事,是否能不怕批评、以积极心态直面反馈——做到这些,成功只是时间问题。”2023年“盐土如玉”冲击国赛的前夜,已是凌晨2点,汇报人王嘉仪仍未调整到最佳状态,徐老师没有催促,而是陪着她和团队反复沟通,从答辩语气到心态调整,一点点帮大家梳理情绪、重建信心。这份耐心与细致,不仅鼓舞了团队,更让所有人攒足了站上国赛舞台的勇气,最终成功斩获国赛金奖。
如今,“肽络耕新”的团队仍在国赛备赛的征程上忙碌,实验室里常能看到徐老师和同学们围坐讨论的身影,灯光下的专注,与两年前 “盐土如玉” 备赛时的场景如出一辙。这份跨越时间的坚守,早已超越了 “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更像是一场以匠心为纽带的 “接力”。
三、球场同行,点燃竞技之魂
课余时光里,徐老师常换上轻便的运动装,和学生们一同活跃在球场:篮球场上,见学生跑出空位便迅速传球,得分后会笑着与围上来的学生击掌;足球场上,他奔跑的身影不输年轻人,既能在前场带球突破,也会在后场及时补防,师生趣味运动会中,他更是全身心投入,与学生组队参与“两人三足”时,同步喊着节拍协调步伐。走出课堂,他以行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运动场上的师生情谊愈发浓厚。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一起参与团队运动,这不仅能多些机会和他们聊聊心里话,慢慢建立起情感联结,更能在赛场里看到他们课堂外的模样——谁擅长统筹、谁韧性十足,这些细节能帮我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徐志辉老师坦言。而这份并肩运动的时光,也让对他有了全新认知:“我们常能在球场、操场碰到徐老师,他对待运动的专注、坚持与热忱,和做科研时的状态如出一辙。从他身上,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通过锻炼强健体魄,更明白了要像这样在坚持中磨炼意志,真正做到‘厚其德,深其根’,稳稳地向上生长。”资环实验221班的夏斌分享道。
三尺讲台间,他是答疑解惑的良师,用一对一沟通为学生拨开迷茫;创赛场馆内,他是匠心引路的导师,以 “不隔夜” 的担当陪团队突破关卡;绿茵球场上,他是并肩奔跑的伙伴,用运动的热忱传递坚持的力量。徐志辉老师的“多维育人路”,从未局限于某一种场景、某一种身份——他以“把学生放在心上” 的细腻,以“跨越课堂与赛场” 的热忱,将“育人”二字融入每一个与学生相伴的瞬间。
从班级育人的硕果,到国赛金奖的荣光,再到学生口中“稳稳向上生长”的信念,这份跨越场景的守护,早已超越“指导”的范畴,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正如他所践行的: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传递,而是以心为桥,在每一个能照亮学生的地方,点燃他们逐梦的勇气与力量。这,便是一位师者最动人的“多维”坚守。
【中国改革报】三尺讲台育桃李,赛场球场亦同心 -对话徐志辉老师的多维育人路
原文链接:
http://www.cfgw.net.cn/xb/content/2025-09/10/content_25149652.html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