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智慧技术系统显神通
手机一扫码,就能进入元宇宙空间,眼前田块的基础农情数据,便实时叠加在真实场景之上…… 这是 10 月 24 日在淮安市洪泽区举办的智慧稻作技术现场观摩会上展现的一套数字孪生农场场景。
本次观摩会由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稻田上直观呈现的不仅有贯通田间管理全过程的实时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作业技术,还有首次亮相的谷物精量播种机、无人机机场、卫星平地机等装备。
如何实现田块信息的实时感知?智能化决策的精确之 “源” 在哪儿?如何定量设计作物的种肥水药处方?处方图生成之后如何衔接智能控制、精确作业?朱艳教授领衔的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专家作详细介绍,并现场展示了水稻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水稻智能测产收获机、快照式多光谱成像型长势监测系统、谷物精量播种机等多款软硬件产品在田间的实际应用和作业情况。
“我们会给每个田块上个‘户口本’,” 据团队成员刘小军教授介绍,以农田地块信息一张图为基础,团队基于 GIS 构建数字农田基础底座,也就是一个形象化的 “户口本”,每个田块都有属于自己的、包含了基础田间性状的身份标识,实现 “一地一码”。
集成了数字稻田技术、稻情遥感监测技术以及种肥水药智能决策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智慧稻作技术体系,有效融合了田间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图和数字农田底座,通过监测诊断仪诊断田块、无人机传感园区、卫星遥感监控区域,同步实现水稻长势无损监测与农作处方的数字化设计。
“今年水稻生长季气候多变,前期的持续高温和成熟期的连阴雨天气,给传统农作物生产模式带来了严峻考验,我们这套技术面向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彰显出明显优势。” 据刘小军介绍,依托水稻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能够有效捕捉田块间以及田块内部的苗情和病虫害差异,从而生成精确的肥药调控决策方案,并助力农户预测评估生产力,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化收益。
“这套技术已经用了 3 年多,不仅水稻长得好,而且实现了不同农田之间的长势均衡。” 洪泽区岔河镇小新圩家庭农场负责人胡登春表示,智慧大脑管理下的农田,能够精准提示肥药用量,并且 “处方图” 直接衔接 “作战图”,系统生成处方之后,可以直接推送给植保无人机和田间智能农机装备,进而根据处方地图上的指令进行精确作业。根据今年的长势,肥料用量减少约 15%,每亩地预计增产 50 斤左右。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表示,智慧稻作技术从 “点上示范” 向 “面上推广” 跨越,要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智慧农业技术体系,立足数字农田、立体监测、智能处方、变量作业、智慧服务五大板块,兼顾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加强集成开发,形成智慧农业的整体方案。二是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围绕管理平台、智慧农场建设、新型农民、协作网络四大抓手,从试验区、示范区到辐射区,提升同行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多部门的协同,重点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基础设施、5G 网络基站和技术服务组织化等方面的建设。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重点围绕水稻栽插、施肥、喷药、灌溉、收获等环节的精确化和智能化管理,集成构建智慧稻作技术,已在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等地应用推广,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节本、提质、增效等优势,提升了当地水稻生产管理的定量化和数字化水平。
【江苏科技报】“码”上种田 “智”取丰收——智慧稻作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淮安举办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