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学理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刊

2025/11/17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广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等核心任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策划了一期“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刊。专刊设5个专题,分别是“总论”“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撰稿15篇,围绕深化农村改革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旨在破解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难题,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与政策参考。

以改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农村改革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在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论文中系统论证了深化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他认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同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的协同发展。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城乡关系重构、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超大国家规模与地方多样性的协同治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都极为重要。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在文章《论中国特色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制度-空间-治理”的分析范式》中提出,要突破传统理论的解释边界,主张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空间多层级协同、治理适应性创新,破除县域融合的体制性梗阻。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董磊明讨论了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及深化问题。他提出,乡村治理转型研究的深化,需要加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方位目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绩效型强激励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组织的运行逻辑、乡村社会变迁所形塑的“过疲型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等深刻剖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两藏战略”政策逻辑,提出当前需应对生产能力不足、科技支撑薄弱等风险,建立以深挖增产潜力、夯实产能根基、激活创新动能、强化风险防控、优化政策协同着力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框架,形成全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举措。

伴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贸易日益成为保障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等聚焦农产品贸易失衡矛盾,呼吁推动政策从“建筑高墙”转向“动态阀门”,通过竞争力重构平衡开放与安全,深入推进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建设,实现安全逻辑、效率逻辑和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冯淑怡等从基础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三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耕地质量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推进耕地系统改良与退化治理、加大耕地利用科技授入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系统性治理路径。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帅等通过研究发现,气候变化通过作物单产下降、种植结构调整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等路径冲击粮食生产,同时影响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全球贸易格局。在政策层面,要针对性地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气候适应协同体系,完善农业新技术的采纳激励机制,建立气候风险共担的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庄天慧等提出,统筹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其文章以县域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机理,总结和分析了互动的实践模式,并提出了推进策略。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晓时等聚焦农村产业结构、产品形态及经营主体单一化难题,提出了向自然资源多元开发、向产业链下游高值转化、向新业态融合延伸的多元化突破路径。文章认为,为保障路径实施,政策保障体系中的补贴对象、考核指标及支持重点需进行“战略转向”。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战国等研究了生物技术赋能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提升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问题。在文章中,作者提出,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技术范式,在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方面具有较大潜力。要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向数智化转型、深度挖掘盐碱地等潜在耕地资源、制定生物技术国际发展战略、强化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以充分挖掘生物技术赋能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潜力。

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是农民的切身期盼。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青年学者吴俊臻等提出,“千万工程”通过从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发展的系统实践,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目标高度契合。针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可从因地制宜、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协同推动等方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强等聚焦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从“特色”“田园”“乡村”三个维度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当结合各地区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形成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乡村建设发展新格局。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华滨等讨论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文章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融合具有杠杆作用,应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强化数字经济与乡村资本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协同发展;推进数字技能重塑与人才反哺,创新城乡人才引育模式;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提升,夯实城乡融合治理基础。。

以共同富裕为落脚点

共同富裕是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青年学者杨新宇等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在分析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内涵与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文章剖析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政策优化路径并提出,要构建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权益保障“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夯实农民增收的“三农”基础,并通过资源禀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拓宽收入来源等渠道,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学者周子铭等提出,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应以增收为导向,统筹谋划战略布局,以高质量建设保障增收成效,以高水平利用拓宽增收渠道,以高效率管理激发增收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学理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刊


原文链接:

https://www.cssn.cn/ztzl/jzz/jsstation/jiangsusd/202511/t20251116_5949445.shtml


阅读次数:14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魏然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