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

【南京日报】南农有支“紫金银辉”老专家团

2025/11/19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李花  朱可心

“你看,这个稻穗的颗粒重量不足,应该是施肥的时间节点掌握得不太对。”田埂上,水稻专家洪德林、陆志强等正在给水稻“把脉开方”。旁边的种植户茅塞顿开,连连点头:原来差几天施肥,收获就不一样。

  炎炎夏日的一天,高淳区东坝街道的稻田里来了一批热情满满的老专家,他们正在为这里的水稻高质量发展提供“银龄智慧”。这些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老者,正是南京农业大学紫金银辉老专家工作室专家团成员。

  田埂上“传经送宝”

  这次调研活动由南农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老科协)会长陈劲枫带队,水稻专家洪德林、陆志强等共同参与,先后走进东坝街道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陈福明谷物种植家庭农场。

  “其实,不用增加施肥量,也不用增加施肥频率,只要调整一下施肥节点,产量就可以提升。”在田间地头,专家们俯下身仔细察看水稻长势,逐一询问种植品种选择、日常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及规模化种植中的机械化应用、粮食仓储条件等情况,还现场向农户普及技术推广要点与绿色种植理念,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田间指导”。

  随后的座谈研讨会上,老专家们围绕“品种改良、品牌打造、三产融合”三大核心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并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一是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育种的科研优势,培育更适合高淳本地生态的特色香型稻品种;二是持续跟踪调研成果转化进度,助力高淳打造“生态稻米”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探索“稻旅融合”新思路,推动稻田景观与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结合,拓宽农业增值空间。此外,专家们还建议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种植管理效率与整体经济效益。

  公益中“心情愉悦”

  很多老人退休了选择旅游、钓鱼,或者在家带孙辈,很少再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为啥他们会选择用自己的专长做志愿服务?

  “我们是有情怀的老科技工作者。”当记者提出疑惑时,64岁的杜文兴教授笑着给出了答案。他告诉记者,作为畜牧业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一辈子与家禽家畜打交道,年轻时常常扎根猪场、鸡场一线搞科研。

  “现在有紫金银辉老专家工作室这样的平台,能继续发挥余热,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每天都觉得心情愉悦。”除了田间指导,他还参与了农业人才培养“头雁计划”,在项目中向年轻从业者传授实践经验、提升行业认知,“能把一辈子的知识传下去,感觉特别开心特别有意义,也丰盈了我的老年生活。”

  南农新一任老科协会长、园艺学院陈劲枫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蔬菜专家,尤其在黄瓜育种领域成果丰硕,研发出多个优质新品种。他告诉记者,南京农业大学有1800多位退休教师,很多老专家在职时都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就,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怀。即便退休后,大家也没停下服务农业的脚步——始终以各种方式关心人才培养、关注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把“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责任扛在肩上。“对我们而言,把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用在实处,助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无比荣幸的事。”

  实践下“持续发力”

  “银龄助农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扎下根、干长久。”南农紫金银辉老专家工作室助力高淳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计划,陈劲枫表示,他们会在农业帮扶实践中持续发力,让“银龄智慧”真正落地见效。

  在帮扶模式上,专家团不满足于“单次指导”,而是建立起“跟踪式服务”机制——针对高淳水稻产业等重点帮扶领域,会定期回访合作社与种植户,查看技术落地情况,及时调整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此次提出的“特色香型稻培育”建议,洪德林等专家已计划联合学校科研团队,与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建立长期对接,从品种试种、数据监测到推广种植,全程参与把关,确保科研成果能真正适合本地需求。

  在资源整合上,专家团还依托此前搭建的合作网络,推动“校地企”三方联动。一方面,持续联动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将更多育种、种植、物联网等领域的科研资源引入基层;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地方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帮助打通“技术—生产—市场”的衔接堵点。

  未来,专家团还计划将高淳的帮扶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形成可复制的“银龄助农”模式,逐步推广到更多农业产区。无论是继续深耕水稻、蔬菜、畜牧业等优势领域,还是针对农户新需求拓展技术服务范围,这群老专家都将以“持续发力”的实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银龄动能”。


【南京日报】南农有支“紫金银辉”老专家团


原文链接:


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5-11/19/content_57_237805.htm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编辑: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魏然

图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