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农学院杨守萍教授团队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农学院杨守萍教授团队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12月4日在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firmationofGmPPR576asafertilityrestorergeneofcytoplasmicmalesterilityinsoybean”(https://doi.org/10.1093/jxb/erab382)的研究论文。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大豆中通过“三系”杂交种生产体系已培育30余个杂交大豆新品种,但是CMS/Rf系统的分子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尚未见到大豆CMS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Rf被克隆的报道。该研究对不育系NJCMS1A的育性恢复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确定育性恢复基因位于从Glyma.16G161600到Glyma.16G163400这19个基因的基因组区段。在含有育性恢复基因的恢复系NJCMS1C和不含育性恢复基因的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中分别扩增这19个基因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初步缩小候选育性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