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植保学院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团队揭示异噁唑啉类和间二酰胺类等新型杀虫剂的作用靶点
6月29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团队在国际生物学知名期刊PLoS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G3’MTMD3intheinsectGABAreceptorsubunit,RDL,confersresistancetobroflanilideandfluralan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计算生物学、电生理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揭示和验证了异噁唑啉类杀虫剂氟雷拉纳和间二酰胺类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在昆虫离子型GABA受体中的具体作用靶点,为解析其耐药性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离子型GABA受体是昆虫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也是重要的杀虫剂靶标。两类传统的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阻断剂——环戊二烯有机氯类杀虫剂(狄氏剂、硫丹等)和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乙虫腈等),以及两类新型的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变构调节剂——异噁唑啉类杀虫剂(氟雷拉纳、异噁唑虫酰胺等)和间二酰胺类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环丙氟虫胺等),均通过作用于RDL亚基而发挥杀虫活性。前期体外及体内研究揭示了RDL亚基第二跨膜区(TMD2)的丙氨酸(A2’TMD2)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