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水稻杂种不育现象
中青在线讯(许天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超)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创造性地运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不育现象,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于6月8日发表在线出版了这一突破性成果。据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余晓文博士后和赵志刚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万建民院士为通讯作者。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科学界普遍认为,利用水稻籼粳交的杂种优势可以提高15%至30%的单产,但是同时会出现花粉不育、小穗结实率低、子粒不饱满等杂种不育现象。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后余晓文认为,这是“自私基因”在作祟。 为什么说水稻基因也“自私”呢?余晓文打了个比喻,在水稻将要形成花粉的细胞(花粉母细胞)中,自私基因系统中存在毒蛋白和解毒蛋白,解毒蛋白类似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护身符”,若花粉细胞中不含有解毒蛋白,其发育过程就会因为没有护法,不可避免地受到毒蛋白的“毒害”,最终导致死亡;而含有解毒蛋白的花粉细胞,其发育过程犹如多了一层护法,会自动消除毒蛋白的毒害作用,顺利完成发育,使亲本自身的遗传信息更多地传递给后代,“自私”地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