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南农大破解秸秆焚烧处理难题 秸秆不是叫人头疼的事儿了
▲6月10日安徽麦收秸秆收运。▲农民喜收炭基肥西瓜。南京农大供图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秸秆热裂解,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等三相物质都有用处。整个过程的物质循环率能达到85%以上,且能有效“减排”近0.6吨CO2当量。■通讯员许天颖记者胡璇子青年创业者李凤雷在辽宁省建平县承包了400多亩的大棚,一年不到的时间,棚里的樱桃番茄、西葫芦、小黄瓜等特色果蔬不仅产量高,而且茎秆粗壮、叶子挺阔、口感清脆。“上午收获,下午就可以运送到北京的超市,新鲜优质!”李凤雷说。让他底气十足的“秘诀”是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团队创制的炭基肥,而这款减肥又增产的肥料竟是由多年来让人头疼的秸秆变身而来。从2009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带领团队聚焦秸秆焚烧处理难、利用难、推广难的问题,在国内率先研制示范农业废弃物热裂解生物质炭循环资源化技术,并成功牵手优势行业企业,推动发展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化,使新技术走出“深闺”,走向应用,为解决农业秸秆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探出了新路。秸秆浑身都变出了“宝”和李凤雷一样,江苏宜兴徐舍镇的种植户王大伯也尝到了“甜头”。差不多十年前,一位声称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