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网络服务
信息公开
校务信箱
课程中心
教学日历
人才招聘
招标采购
图书馆
标准地图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金陵大学农学课(农科)历任主要领导人
中央大学农学院(农科)历任领导人
1952-1983年南京农学院历任院长
1984-2023年南京农业大学历任主要领导人
学校标识
校歌
校园地图
大学章程
机构设置
植物科学学部
农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
动物科学学部
动物医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草业学院
无锡渔业学院
生物与环境学部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理学院
食品与工程学部
食品科技学院
工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部
其他科研机构
前沿交叉研究院
三亚研究院
管理与服务部门
学科师资
学科建设
教师主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继续教育
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
人文社科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研平台
学术期刊
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教育发展基金会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继续教育招生
就业工作
社会服务
社会合作
人才培训
新时代“南农精神”大讨论
学习资料
讨论进展
成果展示
首页
新时代“南农精神”大讨论
成果展示
2024.04.18
18
2024/04
“新时代南农精神”大讨论工作简报第1期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赤诚报国的南农先贤
1950年9月,航行在太平洋的“克利夫兰总统号”上,有一批怀抱报国理想的科学家,南京农学院小麦育种专家吴兆苏、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昆虫学家尤子平就在其中。新中国成立后,一批身在海外的南农先贤放弃优厚待遇,冲破各种阻力,重返祖国怀抱,为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信守承诺的大先生
1979年,历经磨难的盛彤笙先生从兰州调回南京,任职于江苏省农科院。同年,南京农学院从扬州回到卫岗复校。学校领导专程拜访盛先生,并邀其回母校任职。盛先生表示,虽然很愿意回母校工作,但能从兰州调回南京,全靠农科院何正礼先生的热情帮助,不能有负这份危难之时接纳自己的珍贵情谊。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敬业竭诚的畜牧技师
“他和三个技工一路风尘仆仆,皮肤黝黑,衣衫褴褛。而他们身后,澳洲老马背着美国火鸡,英国约克夏猪扛着北京肥鸭,荷兰牛驮着长毛兔……”他,就是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技师王酉亭,从1937年12月9日的南京保卫战中突围,守护着238头珍贵动物,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中穿越,一路风霜雨雪,破除万难,跋涉四千多里终于抵达重庆沙坪坝,完成抗战中的“动物长征”。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挑灯数“花”的金善宝
金善宝先生的《实用小麦论》中这样记载,“在大胜关农场观察者,八种小麦所有开之花,共计1349朵。平均开花最盛者,为12点至下午6点……而下午8点至上午4点,虽全为黑暗时期,亦占总数的13.6%”。他的学生周可涌说:“为了验证小麦是否只在白天开花,金老师提着马灯到麦田里,通夜观察,终于看到了小麦在夜里也会开花。”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校车上的老院长
80年代初,70多岁的南京农学院院长樊庆笙每天早上7点从丁家桥家中出发,乘坐学校交通车上下班。学校说可以安排专车接送,他坚决不要。他说:“坐大巴可以接触更多教职工,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据金陵大学校友周湘泉教授回忆,“南农卫岗复校20多年来,樊老师每天上下班都和普通职工一样,在候车地点排队乘坐学校交通车。”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手搓有机肥的土壤院士
1989年底,年轻的沈其荣博士拿到了人生第一个有经费的科研项目——鸡粪资源化利用和商品有机肥研究。但当时一台小型有机肥造粒机要3000多元,为了节省经费,他一咬牙,用3天时间,手搓了600多公斤鸡粪颗粒有机肥。如今,他依然坚守着三十年前的初心,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农田土壤健康。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80后”的大豆院士
初秋,距离南京60公里的安徽当涂县,87岁的盖钧镒院士走进绿油油的大豆田,挽起裤腿、拨动枝叶、查看长势。1980年盖院士赴美留学时发现,作为大豆原产国的中国平均产量却不足美国的1/3,当时的这股不服气,让自己和直径不到1厘米的豆子较上了一辈子的劲儿。从业60多年,已87岁高龄的盖院士仍坚持每天8点半到实验室投入工作。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甘坐“冷板凳”的水稻院士
“我从1991年开始研究‘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题,这成了团队延续30年的科研梦想。”在万建民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接连攻克水稻领域科研难题,而几乎每一项重大成果的突破都要耗费10年之久。其间可想过失败?他说:“不可能不走弯路,但有曲折才证明有价值,有困难才值得去挑战!”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白手起家的梨院士
1999年,留学归国的张绍铃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当时学校没有人研究梨,也找不到采样点和试验地,他自掏腰包引进200多个梨种,建成10亩种质资源圃。没有团队,没钱雇人,他就带上学生亲自下地。二十多年来,他走遍全国梨产区,培训技术人员和梨农2万余人次,将科研成果留在了果农的田间地头。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棉暖天下的冯泽芳
20世纪初,中国纺织工业勃兴,小农经济无法供给足够棉花,为了让中国人都能穿上中国棉,冯泽芳倾其一生致力于棉花事业。“我一生最爱的,一是棉花,二是青年”,他踏遍祖国大地,开拓棉花产业,培养棉业人才。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提起冯泽芳,就会想到棉花,提起棉花,就会想到冯泽芳。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仁爱无私的老校长
1944年,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赴美讲学考察,次年回国时,他的一大箱行李中却没有多少个人用品,也没有为子女带回一支铅笔、一块手帕,而是用节省的生活费买了两大箱维生素片。他发动全家人,用六七寸见方的纸片,将维生素片分装成一个个小包,送给营养匮乏的师生。
查看详情
2024.01.09
09
2024/01
危难时期的金大守护者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肆意实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留守南京的金陵大学教授陈嵘与贝德士等美籍教师,在金陵大学建立“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面对凶残的敌人,陈嵘不顾个人安危,多方奔走,召集美籍教师一同前往日本大使馆交涉,保护了3万多名知识分子和难民免遭污辱屠戮。
查看详情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3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1
跳转到